物理学正不可避免地指向心灵

所谓的“信息实在论”有一些令人惊讶的含义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在他2014年的著作《我们的数学宇宙》中,物理学家马克斯·泰格马克大胆宣称,“质子、原子、分子、细胞和恒星”都是多余的“包袱”。 只有用来描述物质行为的数学工具才是真实的,而不是物质本身。 对于泰格马克来说,宇宙是“一组抽象实体及其相互关系”,可以用“与包袱无关的方式”来描述——即没有物质。 他将存在完全归因于描述,同时又反常地否认了被描述的事物本身。 物质被摒弃,只有信息本身被认为是最终真实的。

这种被称为信息实在论的抽象概念在本质上是哲学性的,但它从一开始就与物理学联系在一起。 最著名的是,信息实在论是数字物理学流行的哲学基础。 这种联系的动机不难理解。

的确,根据希腊原子论者的说法,如果我们不断地将事物分成越来越小的碎片,最终剩下的将是固体、不可分割的粒子,称为原子,它们被想象成非常具体,甚至具有特定的形状。 然而,随着我们对物理学的理解不断深入,我们已经意识到原子本身可以进一步分解成更小的碎片,而这些碎片又可以分解成更小的碎片,以此类推,直到剩下的东西完全失去了形状和固态性。 在物理还原链的底部,只有我们标记为“能量”和“场”的难以捉摸、虚幻的实体——用于描述自然的抽象概念工具,它们本身似乎缺乏任何真实的、具体的本质。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 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对于一些物理学家来说,这表明我们称之为“物质”的东西,它的固态性和具体性——是一种幻觉; 只有他们在理论中设计的数学工具才是真正真实的,而不是该工具最初被创造出来为了描述的感知世界。 在他们看来,这样一个违反直觉的结论是理论的含义,而不是一个引人注目的自恋和自我挫败的主张。

的确,根据信息实在论者的说法,物质源于信息处理,而不是相反。 甚至心灵——精神、灵魂——据推测也是纯粹抽象的信息操纵的衍生现象。 但在这种情况下, “信息”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因为没有物理或精神上的基质来支撑它?

您看,用语言声明信息是主要的,因此可以独立于心灵和物质而存在,这是一回事。 但明确地连贯地构想这可能意味着什么,则完全是另一回事。 类似地,——正如刘易斯·卡罗尔所做的那样——柴郡猫的笑容在猫消失后仍然存在是可能的,但明确且连贯地构想这意味着什么是另一回事。

我们对信息概念的直观理解——正如克劳德·香农在1948年精辟地捕捉到的那样——它仅仅是独立存在的系统可能状态数量的度量。 因此,信息是与基质可能配置相关的底层基质的属性——而不是一个独立存在的实体。

说信息本身存在,类似于谈论没有陀螺的旋转,没有水的涟漪,没有舞者的舞蹈,或者没有猫的柴郡猫的笑容。 这是一个语法上有效但毫无意义的陈述; 一种比幻想更没有意义的文字游戏,因为内部一致的幻想至少可以被明确且连贯地构想为幻想。

人们假设信息实在论的严肃支持者充分意识到这一批评路线。 那么他们如何将自己的立场与此调和呢? 卢西亚诺·弗洛里迪的一段话可能提供线索。 在一篇题为“信息的本质”的章节中,他指出

“信息是众所周知的多态现象和多义概念,因此,作为一个被解释项,它可以与几种解释相关联,这取决于所采用的抽象程度以及理论导向的要求和愿望集群……信息仍然是一个难以捉摸的概念。” (重点添加。)

这种模糊的歧义赋予了信息实在论一种概念上的流动性,使其无法证伪。 毕竟,如果原语的选择是由“一个难以捉摸的概念”给出的,那么人们如何才能明确地确定它是错误的呢? 在承认信息可能是“逻辑上相互依赖但相互不可简化的概念网络”的可能性时,弗洛里迪似乎甚至暗示这种难以捉摸是固有的且无法解决的。

虽然对于可能超出人类理解能力的自然实体而言,模糊性可能是可以辩护的,但在涉及人类概念(例如信息)时,却很难证明其合理性。 我们发明了这个概念,所以我们要么明确地说明我们所说的意思,要么我们的概念化仍然太模糊而没有意义。 在后一种情况下,将主要存在归因于信息毫无意义

然而,信息实在论的站不住脚,并没有消除最初促使它产生的那个问题:即意识到,归根结底,我们称之为“物质”的东西变成了纯粹的抽象,一种幻影。 当我们仔细观察物质时,感知到的世界的感受到的具体性和固态性怎么会凭空消失呢?

为了理解这个难题,我们不需要信息实在论的文字游戏。 相反,我们必须坚持对我们来说最直接存在的东西:固态性和具体性是我们体验的品质。 物理学测量、建模并最终预测的世界是感知的世界一种心理活动的范畴。 幻影和抽象仅仅存在于我们对那个世界行为的描述,而不是在世界本身中。

我们迷失和困惑的地方在于,我们想象我们正在描述的是一个非心理的现实,它位于我们的感知之下,而不是感知本身。 然后,我们试图在假定的底层现实中找到感知世界的固态性和具体性。 然而,一个非心理的世界必然是抽象的。 并且由于固态性和具体性是体验的感受到的品质——还能是什么?——我们在那里找不到它们。 因此,我们面临的问题仅仅是思想的产物,是我们因为我们的理论习惯和偏见而凭空捏造出来的东西。

泰格马克认为物质——定义为心灵之外且独立于心灵的事物——是多余的包袱,这是正确的。 但这个精彩且确实勇敢的结论的含义是,宇宙是一个呈现在感知屏幕上的心理构造。 泰格马克的“数学宇宙”本质上是一个心理宇宙,因为数学——数字、集合、方程——如果不是在心理活动中,又存在于哪里呢?

正如我在我的新书《世界之理念中广泛阐述的那样,这一切都不意味着唯我论。 心理宇宙存在于心灵中,但不仅仅存在于你个人的心灵中。 相反,它是一个超个人的心理活动领域,一旦我们个人的心理过程通过观察与之互动,它就会以物理性的形式——具有具体性、固态性和确定性——呈现给我们。 这个心理宇宙是物理学正在引导我们走向的,而不是信息实在论的空谈文字游戏。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