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鸽灭绝100周年

天空变黑了将近一分钟。然后就结束了。我站在一个晴朗的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两个四层砖砌建筑之间的一条长长的巷子里。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


天空变黑了将近一分钟。然后就结束了。

我站在一个晴朗的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两个四层砖砌建筑之间的一条长长的巷子里。突然,在巷子尽头的明亮蓝色地平线边缘,我看到一团黑云开始升起。它迅速增大,朝我飞速而来,然后完全覆盖了巷子,遮住了阳光。声音震耳欲聋:拍打、鸣叫、碰撞。这团云是成千上万只候鸽飞过,它们挤在一起,形成一个像足球场一样大的移动团块,让我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敬畏甚至恐惧。

这段描述可能是200年前美国东北部任何一个城镇写的,当时候鸽在那个地区成群结队。但我今天写这段文字是因为我在马萨诸塞州当代艺术博物馆的一个大型而巧妙的展览中亲身体验了这一切,该展览包括在北亚当斯的一组大型建筑。在那里,我确实站在两栋建筑之间的巷子里,但“天空”是连接它们的屋顶,而那群升起并覆盖我的鸟是视频投影,它从(封闭的)巷子的远端开始,然后掠过头顶——重现了我的祖先在候鸽成群结队来临时所经历的景象。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当然,候鸽现在已经灭绝了。就在100年前的今天——1914年9月1日——最后一只已知的候鸽个体,被饲养员命名为玛莎,去世了。

在18世纪和19世纪,候鸽是北美最常见的鸟类。据估计,殖民时期它们的数量高达数十亿。我们的祖先看到的鸟群令人惊叹——同时也解决了饥饿问题。记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为博物馆展览撰写了一篇优美而简短的物种历史,科尔伯特指出:“在1610年的一份记载中,弗吉尼亚州最早的殖民者之一威廉·斯特拉奇描述候鸽‘成千上万’地布满天空,‘像无数浓厚的云层’……殖民者很快就认识到这些鸟是一种极好的食物来源。1648年,一群候鸽降落在马萨诸塞湾殖民地。殖民地总督约翰·温思罗普写道,这‘证明是一种巨大的祝福’,‘每天被杀死的候鸽数量令人难以置信’。”

约翰·詹姆斯·奥杜邦本人也对这个物种感到惊叹,尽管至少有一次他可能也有点反感,科尔伯特的描述如下:“奥杜邦在1813年秋天穿过肯塔基州西部时,遇到了一群迁徙的候鸽。‘正午的光线被遮蔽,就像日食一样’,他写道。‘鸟粪像融化的雪花一样成片地落下。’”

吃候鸽的做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演愈烈。在市场上出售它们变得猖獗,导致鸟类数量下降。其他人类和生物因素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博物学家马克·艾弗里在一本新书《来自玛莎的信息:候鸽的灭绝及其今天的意义》中解释了这一切。他在世界科学节几天前发布的一次采访中总结了原因

“到1870年砍伐美国一半的森林是主要因素。候鸽在森林中筑巢,在森林中栖息,并以森林的果实为食:橡子、山毛榉果(山毛榉树的坚果)和栗子。但我们随后对这些鸟类进行了工业化屠杀——主要是为了食物,但也为了运动——而电报的发明、铁路的普及、更好的枪支以及狩猎监管的缺乏都助长了这一点。这是一场屠杀,而不是收获。装载数百万只候鸽的火车从威斯康星州和密歇根州向东运往纽约和费城的餐馆。”

显然,候鸽的生物学特性并没有帮助它们在猛烈的攻击中幸存下来。艾弗里补充说:“但我认为正是鸟类的生物学特性最终使它们变得脆弱。当候鸽的数量很高时,它们会利用‘淹没’的方式来对抗自然天敌。当它们的数量下降时,它们就无法应对鹰、浣熊、松鼠、隼、熊和其他捕食者造成的损失。”

到1800年代末,博物学家试图在圈养中拯救最后的候鸽,但努力失败了。最后一只个体,他们命名为玛莎,于1914年9月1日在辛辛那提动物园去世。

玛莎去世一百周年是一个悲伤的时刻,但也标志着一个有趣的可能。加州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研究员本·诺瓦克正试图利用基因技术将它们从死亡中带回来。正如我的同事大卫·比耶洛在最近一篇文章中所解释的那样,诺瓦克已经对32只保存在各个博物馆和实验室的鸟类的基因组进行了测序,并将这些基因组的编辑版本插入到活的带尾鸽(一种近亲)中。

如果他成功了——这是一个很大的如果——玛莎新创造的亲属有一天可能会再次使天空变暗。

Mark Fischetti has been a senior editor at 大众科学 for 17 years and has covered sustainability issues, including climate, weather, environment, energy, food, water, biodiversity, population, and more. He assigns and edits feature articles, commentaries and news by journalists and scientists and also writes in those formats. He edits History, the magazine's department looking at science advances throughout time. He was founding managing editor of two spinoff magazines: 大众科学 Mind and 大众科学 Earth 3.0. His 2001 freelance article for the magazine, "Drowning New Orleans," predicted the widespread disaster that a storm like Hurricane Katrina would impose on the city. His video What Happens to Your Body after You Die?, has more than 12 million views on YouTube. Fischetti has written freelance articles for the New York Times, Sports Illustrated, Smithsonian, Technology Review, Fast Company, and many others. He co-authored the book Weaving the Web with Tim Berners-Lee, inventor of the World Wide Web, which tells the real story of how the Web was created. He also co-authored The New Killer Diseases with microbiologist Elinor Levy. Fischetti is a former managing editor of IEEE Spectrum Magazine and of Family Business Magazine. He has a physics degree and has twice served as the Attaway Fellow in Civic Culture at Centenary College of Louisiana, which awarded him an honorary doctorate. In 2021 he received the American Geophysical Union's Robert C. Cowen Award for Sustained Achievement in Science Journalism, which celebrates a career of outstanding reporting on the Earth and space sciences. He has appeared on NBC's Meet the Press, CNN, the History Channel, NPR News and many news radio stations. Follow Fischetti on X (formerly Twitter) @markfischetti

More by Mark Fischetti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