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星球:社交媒体加入到追寻地外生命的堂吉诃德式探索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仅反映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系外行星(太阳系以外的行星)的数量现已达到数百颗,而且mucho mas(西班牙语,意为“更多”)无疑将被计算在内。

在克服财务困境后,SETI(地外文明搜索计划)再次开始在浩瀚的宇宙中寻找智慧生命。

因此,套用恩里科·费米提出的相关问题:如果他们在那里,为什么他们不在这里呢?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 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未来能够持续报道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答案可能很简单。著名科学记者约翰·格里宾的一本新书表明,那里可能什么都没有,或者至少在银河系中是这样。地球上早期生命蓬勃发展,并最终孕育出能够创造 iPad 2 和哈利法塔的生物,这可能是宇宙中任何地方都无法重复的异常现象,是太阳系中一系列巨大碰撞的结果,这些碰撞以恰到好处的方式设定了促进快速进化的先决条件。

原始生物的存在可能是一个相对普遍的事件——行星上可能遍布着类似肺炎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或甚至是包裹着淋病奈瑟菌的“恶心星球”之类的生物。但是,能够思考普朗克常数的意义或参与纯粹理性批判的生物,可能在太阳系第三颗行星之外无家可归。

在追求联系的堂吉诃德式努力中,SETI 研究所启动了其 地球之声 计划——一项社交媒体拓展活动,旨在收集文字信息、图片和声音,作为建议发送给外星人的信息。当然,还有 Twitter。“地球之声”也有自己的账号。但有理由收集更多信息。整个推特信息流就像是对人类活动中最微不足道的脑子一闪而过的想法的实时讨论,并且将成为银河系播放的《我爱露西》节目的理想伴奏。

然而,如果格里宾是对的,那么这项活动可能更像是一种全球性的群体治疗,而不是对应该对外星人说什么的理性思考,更像是人类变幻莫测的喜好的心理投射,更多的是关于我们试图彼此传达什么的信息,而不是与天外生命形式沟通的手段。

浏览“地球之声”网站上的匿名帖子,会加强这种孤独星球向内看的印象——向某种全能的非地球生物发出恳求,希望他们将我们从不堪重负的焦虑状态中解救出来,或者为无数未解决的科学难题提供答案。以下是地球之声的一些抽样:

我们愚蠢、无意识、无知、恶毒和软弱。请不要吃我们。
请务必小心人类,虽然少数人想与您会面并成为兄弟,但有些人会为了您的交通工具和知识而伤害您,仅仅是为了权力和控制。就目前而言,我们正处于政府的摆布之下。我们需要帮助。”

地球是一颗美丽的宝石,其主要的生命形式——人类,是一种原始的碳基物种,他们沉迷于部落战争。他们的精神本质被压抑,他们的历史被遗忘,他们向腐败的宗教领袖寻求指导。人类为了食物、运动、娱乐和研究而利用其他生命形式。他们污染一切触手可及的东西。他们味道不好。

我们和平而来,(开枪射杀!!)

一些信息呼吁一位无所不知的解答者:

最近观察到某些中微子……的运行速度超过了光速。是我们的测量有误,还是有什么东西可以比光速更快?
宇宙物质的大约五分之四是一种“暗物质”,我们推断它的存在,但无法直接探测到。 a) 您能告诉我们关于它的任何信息吗? b) 我们现在掌握这些知识对我们来说是否危险?
P=NP 吗?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案可以被计算机快速验证(例如在多项式时间内),那么这个问题也可以被计算机快速解决吗? 还有,冷核聚变也很棒。你们搞定了吗?
鲸鱼一直在向您通报地球活动吗? 如果是这样,您觉得我们不开化吗?

还有一些人,借用亚伯拉罕·林肯的话,通过史蒂文·平克强调我们天性中善良的一面:

你们并不孤单。生命是宝贵的。我们希望与您相遇。我们和平而来。
我们是一个寻求知识的物种。我们有缺陷,但力求完善自身。请接受我们现在的样子。也许你们也因为犯过的错误而变得更聪明。让我们互相学习。让我们一起学习!!

最后,其他人选择了简洁的存在主义式稀疏,远少于 140 个字符:

我们在这里。
顶住!
小心台阶!
克拉图·巴拉达·尼克图
您要来一杯水吗?
您知道提问意味着什么吗?
快把我弄出去!

无需多言。

来源NASA

Gary Stix, senior editor of mind and brain topics at 大众科学, edits and reports on emerging advances that have propelled brain science to the forefront of the biological sciences. Stix has edited or written cover stories, feature articles and news on diverse topics, ranging from what happens in the brain when a person is immersed in thought to the impact of brain implant technology that alleviates mood disorders such as depression. Before taking over the neuroscience beat, Stix, as 大众科学's special projects editor,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magazine's annual single-topic special issues, conceiving of and producing issues on Albert Einstein, Charles Darwin, climate change and nanotechnology. One special issue he oversaw on the topic of time in all of its manifestations won a National Magazine Award. With his wife Miriam Lacob, Stix is co-author of a technology primer called Who Gives a Gigabyte? A Survival Guide for the Technologically Perplexed.

More by Gary Stix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