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废除南极条约了吗?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五十年前,12个国家——阿根廷、澳大利亚、比利时、英国、智利、法国、日本、新西兰、挪威、南非、苏联和美国——同意放弃他们对南极洲的主权声索。这片大陆将不属于任何国家,成为对所有国家开放的自然保护区和科学实验室。

考虑到签署发生在冷战和其他国际敌对行动期间,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然而,《大众科学》撰稿人布伦丹·博雷尔在本周早些时候发表在他的纽约时报评论文章中指出,这种普遍大陆的理想主义愿景在环境方面适得其反。他此前在2008年11月发表的大众科学报道中指出了该条约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该条约似乎可以被看作是“公地悲剧”的缩影,其中对所有人开放的资源遭到破坏,最终损害所有人的利益,因为没有人对其负责。博雷尔用一个个人例子提到,当他在2001年随一个科学团队访问南极洲时,他享用了从罗斯海新鲜捕获的犬牙鱼。(这种鱼通常在餐馆里作为智利海鲈鱼供应。)但在过去的六年里,由于海盗渔船,那里没有捕获过犬牙鱼。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有助于确保未来能够继续提供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有影响力的报道。


他认为,这次和其他南极渔业失败的责任完全在于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委员会,该委员会成立于1982年,负责监管受《南极条约》管辖的渔业。“海洋环境方面的胆怯几乎概括了《南极条约》50年的历史。博雷尔在《纽约时报》中写道:“年复一年,海洋保护委员会否决或削弱了几乎每一项提交给它的进步提案。”

相反,一种可能会让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和国际协定倡导者感到震惊的策略将更好地服务于南极——即废除《南极条约》,允许各国提出主权声索。他指出北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案例,该群岛在1912年被国际公约认定为不属于任何国家。但该公约很快失效,1920年斯匹次卑尔根群岛实际上成为挪威的一部分,挪威大力保护该岛的环境。

 

来自维基共享资源的南极洲卫星图像。

 

Philip Yam is the managing editor of ScientificAmerican.com, responsible for the overall news content online. He began working at the magazine in 1989, first as a copyeditor and then as a features editor specializing in physics. He is the author of The Pathological Protein: Mad Cow, Chronic Wasting and Other Prion Diseases.

More by Philip Yam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