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仅反映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在所有描述人类疾病大流行文学杰作中,没有哪一部比奥维德的《变形记》更生动地描述了自杀,书中描述公民们为了应对瘟疫的社会心理困境,“他们上吊自杀,以死来杀死对死亡的恐惧。” 正如一个多世纪以来大流行病首次成为现实一样,以一种破坏性的“生活模仿艺术模仿生活”的方式,与 COVID-19 危机相关的自杀事件的消息席卷全球,可悲的是没有减弱的迹象。
K. Balakrishna,一位 50 岁的印度三子之父,可能是首位与冠状病毒流行病相关的自杀受害者。据推测,恐慌促成了他的死亡。从历史上看,疾病大流行一直与严重的心理后果有关。这不应令人惊讶。“大流行病”的简单定义描述了一种疾病跨越大范围的传播,但诸如“大流行病”、“瘟疫”以及现在的“冠状病毒”等词语并非以简单的方式被体验;它们充满了恐惧、焦虑、悲伤和混乱。 Balakrishna 不断观看与冠状病毒相关的视频,并确信自己感染了病毒,会传染给家人:他是恐慌情绪蔓延的受害者。恐慌会使我们士气低落,会因偏执和恐惧而使我们瘫痪,而这些情绪反过来又会导致绝望和无助。
艾米丽·欧文,一位 19 岁的英国少女,很可能是这次流行病中最年轻的自杀受害者。她没有被诊断出感染病毒,也没有报告任何症状。相反,封锁的宣布和即将到来的隔离使她感到恐惧。阿尔贝·加缪的杰作《鼠疫》完美地说明了隔离与痛苦之间的关系。加缪对奥兰镇爆发鼠疫的虚构描述现在与现实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城市大门关闭,实施隔离,市民彼此隔离。他恰如其分地将居民的困境比作监禁:“他们因一项不明罪名被判处无限期的惩罚。” 对这些措施将持续多久的不确定性使奥兰人,就像我们一样,感到在规划未来方面无能为力。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 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有关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老年人尤其面临风险。在 2003 年 SARS 爆发之后,老年人自杀事件激增,这可能是未来趋势的预兆。老年人对孤独和隔离非常敏感,因为他们依赖强大的社会支持,尤其是在困难时期。现在社区的社交接触已降至最低,并鼓励保持社交距离。老年人尤其被建议减少社交接触并待在家中。社会网络的削弱扰乱了正常的社交生活,并产生了无价值感。
仅在一天之内,两位医护人员,意大利 34 岁的护士 Daniela Trezzi 和一位 20 多岁的英国护士自杀了。他们都因在前线经历的恐怖事件而深受创伤。社区将护理人员、护士和医生视为力量的支柱,但同情疲劳——因照顾预后不良的患者而导致的情感倦怠——在这些工作人员中很普遍。医护专业人员现在被要求就资源分配做出艰难的伦理决定,一旦资源变得稀缺,他们将只剩下诊断的角色,而对治疗却无能为力。将这种情感负担添加到对感染疾病的恐惧中,您就会感到一种绝望和失败感,这可能是灾难性的。
即使疫情得到控制,隔离措施解除,经济连锁反应也将是巨大的。 迫在眉睫的经济危机已经夺走了第一位自杀受害者的生命:德国黑森州的财政部长 Thomas Schäfer。在他留下的一张纸条中,他解释说,他深感担忧,他将无法满足民众对财政援助的巨大期望。 “你将会看到成千上万的自杀事件,”特朗普在福克斯新闻市政厅会议上说。 在白宫的 简报会上,他指出,“人们会感到极大的焦虑和抑郁,当你经济状况糟糕时,就会发生诸如此类的自杀事件。”
是的,特朗普的警告可能被夸大了,但这仍然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经济危机可能不会像 COVID-19 那样造成如此多的死亡,但高失业率、贫困和无家可归都将导致自杀风险飙升。 事实上,自杀事件往往在经济衰退时期上升:在 1932 年大萧条最严重的时候,自杀率上升到每 10 万人中有 21.9 人的创纪录水平。
因此,当全球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对患者进行积极的身体治疗时,社会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脆弱的自杀人群却被忽视了。 可以做些什么? 政府和医疗保健部门都应发挥作用。
例如,我们应立即建立心理健康倡议,重点教育公众和医护人员如何在巨大的压力和焦虑下做到最好; 这可能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时期的社会心理损失。 我们还应实施针对高危人群(包括既往有精神健康诊断的患者和老年人)的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监测,然后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自杀意念。 我们应积极主动地制定专门为应对这场大流行病善后事宜而设计的心理健康计划。 受影响者的社会心理需求将是独特的,应为此类人群设计心理康复干预措施。 治疗应以危机为导向。
最重要的是,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要互相照顾。 在《鼠疫》的结尾,加缪通过他的主角医生伯纳德·里厄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在经历了如此多的苦难之后,人类是否能找到内心的平静。 加缪提供了一线希望,他总结说,我们可以,因为“如果说有什么东西是人们可以永远渴望,有时也可以获得的,那就是人间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