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
拉斯维加斯——一项对同一洞穴中发现的鸟类遗骸的研究揭示了这个神秘人类亲属的失落世界的新线索,这个洞穴也出土了一种被称为弗洛勒斯人(Homo floresiensis)并被昵称为霍比特人的小型人类物种的骨骼。研究结果暗示,霍比特人岛屿的家园生态非常多样化,并提出了这种可能性,即这种小型人类不得不保护他们的猎物免受巨型食肉鸟类的侵害。
研究人员于2004年首次宣布发现霍比特人,此后这些遗骸引发了浓厚的兴趣和争议。霍比特人生活在印度尼西亚群岛的弗洛勒斯岛上,与巨鼠、被称为剑齿象的小型象类亲戚以及可怕的科莫多巨蜥共存。史密森尼学会的汉内克·梅耶(Hanneke Meijer)及其在史密森尼学会和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国家考古研究与发展中心的同事进行的新研究表明,当霍比特人统治该岛时,也有大量的鸟类将该岛作为家园,最近的时期可追溯到17,000年前。梅耶于11月4日在脊椎动物古生物学会年会上展示了这些结果。
梅耶观察了从梁布亚洞穴中出土的数百块鸟类骨骼。在这些遗骸中,有大量的金丝燕和鸣禽,它们可能是该遗址发现的谷仓猫头鹰的捕猎对象。她还鉴定出一些水禽,表明洞穴附近曾存在沼泽、泥滩和湖泊。今天,一条名为瓦拉昌河(Wae Racang)的河流位于梁布亚下方约200米处,低30米,但这些水生鸟类在该遗址的存在为越来越多的证据增添了新的内容,表明这条河流曾经更靠近洞穴。这些鸟类的骨骼上显示出猛禽造成的痕迹,猛禽可能将猎物带入洞穴以躲避竞争者。“我们在梁布亚发现的鸟类物种数量远远高于任何其他类群,”梅耶评论道。她说,鸟类的高度多样性表明生态环境丰富,这对人类来说是有益的。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在洞穴中发现的鸟类骨骼中最引人入胜的发现或许是25,000多年前死在那里的秃鹫和巨型秃鹳的遗骸。这种秃鹫与今天生活在非洲的白头秃鹫非常相似;而这种秃鹳是现代秃鹳的巨型亲戚,身高将近两米,比身高仅约一米的霍比特人还要高大。由于现代秃鹳和秃鹫主要以腐肉为食而不是捕猎,梅耶推测弗洛勒斯岛的秃鹳和秃鹫也以这种方式获取食物。但是它们在洞穴里做什么呢?“秃鹳和秃鹫出现在梁布亚的唯一原因是因为它们被尸体吸引,”梅耶断言。她怀疑是霍比特人猎杀并带回洞穴的幼年剑齿象的尸体吸引了这些鸟类。
梅耶指出,在非洲,秃鹳和秃鹫在清理大型草食动物尸体时会协同工作。秃鹫依靠秃鹳来发出危险的捕食者(狮子、鬣狗等)已经离开的信号,而秃鹳反过来又依靠秃鹫用它们锋利的爪子和喙打开尸体(见下方视频)。在弗洛勒斯岛,场景可能有所不同。弗洛勒斯岛没有像今天非洲那样的大型食肉哺乳动物——这可能是由于一种被称为岛屿侏儒化的现象,即大于兔子的哺乳动物倾向于进化出小体型,以适应小岛上有限的资源。但它确实有科莫多巨蜥和配备石器的霍比特人。梅耶说,完全有可能巨蜥、霍比特人、秃鹳和秃鹫都在争夺剑齿象的残骸,尽管这仍然是一种推测性的情景。(同样,理论上巨型秃鹳有可能以霍比特人为食,但尚未出现此类遭遇的证据。)展望未来,梅耶计划通过在梁布亚的骨骼中寻找更多这些鸟类来验证食腐鸟类被洞穴中的尸体吸引的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