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AW,
你提出的问题——慈善行为何时会在之后导致“懈怠”?——很好地联系了关于利他主义的经典辩论。丹·巴特森是这场辩论中一方的坚定支持者,但在他的经典论文中很好地描述了双方的观点。一方面,人们可能真的关心他人的福祉:巴特森称之为同理心的一种状态(尽管这个词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含义,我们可以另找时间讨论)。如果你的行为反映了同理心,那么一次善行不应导致之后的懒惰;只要需要帮助,你帮助的动机就应该保持不变。另一方面,人们可能会工具性地利用利他主义作为实现更多个人目标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帮助应该更加脆弱,在许多情况下都会崩溃。考虑一个正在上班的通勤者,他路过一个无家可归的人。这位通勤者可能感到同情并给予帮助,以帮助无家可归的人,或者她可能只是感到不舒服,并给予帮助以减轻自己的痛苦。重要的是,在第二种情况下,一种自私的行为——比如完全避开无家可归的人——起到了减少不适感的相同作用。70年代一项鲜为人知的研究证实了这种“回避的几何学”。实验者在大学校园里设置了一个捐款摊位,并测量了人们走近它的距离。如果摊位无人值守,学生们会相对靠近摊位行走,但如果有人在摊位上寻求帮助,他们会绕更大的圈子(保持距离),如果坐在摊位上的人是残疾人,他们会绕更大的圈子。据推测,这些圈子反映了学生不愿意让自己陷入一种不给予帮助会感到不舒服的境地。
这引出了另一个密切相关的问题:我们应该关心人们利他主义背后的原因,还是只关心他们是否采取了利他行为?我的一位学生最近提出了一些关于“竞争性利他主义”的研究:一个简单但引人入胜的想法。本质上,它描述了人们并非出于同情,而是作为一种炫耀自己慷慨的方式(包括物质和心理上的慷慨)而表现出利他行为的情况。你和我都知道拉里·大卫比任何人都更好地涵盖了这个主题,但许多心理学家也思考过这个问题。例如,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那些被激发出渴望高社会地位的人会购买更多的“绿色”产品,这大概是一种社会展示的形式。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 订阅来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通过购买订阅,你正在帮助确保关于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竞争性利他主义相当琐碎,我们可能根本不认为它是道德行为。但它仍然可以使人们受益。为了被列为“黄金捐助者”而向慈善机构捐赠1000美元的人仍然用他的钱帮助了人们。事实上,他所提供的帮助与出于真正同情心而捐赠相同金额的人完全相同。那么,慈善组织或制定政策的个人应该关心意图,还是仅仅关心行为?这让我觉得与一些宗教辩论相似,在一些宗教信仰(例如天主教)中,只关心一个人的善行,而在其他宗教信仰(许多新教教派)中,则关心一个人的意图。所以,我问你:如果让你在由琐碎的心理原因支持的广泛利他主义,或者少得多但全部“真诚”的利他主义之间做出选择,你会选择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