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作者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
人类是好奇的生物,而我们的好奇心驱动着我们去寻找解释。因此,尽管这种探索可能完全属于科学领域,但它绝不仅限于科学家和知识分子的追求。即使是学龄前儿童也会问“为什么”,而且他们可能因为不断追问而让成年人感到恼火。然而,成年人也寻求理解事物。他们想知道为什么他们的伴侣对他们的请求生气地回应,为什么火车晚点了,或者为什么天气突然变化。通过帮助我们理解周围的环境,解释使我们能够对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掌控力。我采访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塔尼亚·隆布罗佐,以了解更多关于人们想要的解释类型、我们重视这些解释的原因,以及哪些类型的人类推理能让我们更接近真理。
史蒂夫·阿扬:人们是否更偏爱对世界的某些解释?
隆布罗佐博士: 绝对如此——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人们对某些类型的解释有强烈而系统的偏好。例如,在我的工作中,我发现人们更喜欢提供功能或目的的解释,称为“目的论解释”。例如,如果我问,“为什么你的杯子有把手?”一个目的论的解释可能是,“杯子有把手,这样你就可以拿起它而不会烫伤手指。”在许多情况下,我们更喜欢目的论的解释,而不是“机械论”的替代方案,例如通过解释制造该形状的过程来解释杯子的把手。然而,并非所有事物都有功能或目的,因此并非所有事物都有目的论的解释。为什么会有山脉?为什么会有河流?除非你相信存在一个潜在的设计者,例如上帝,为了某种目的而设计了它们,否则这些实体根本不支持目的论的解释。
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关于塑造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我们是否曾经在不存在目的论解释的地方寻找目的论解释?
是的。寻找目的论解释的冲动可以说是某些宗教信仰(如创造论)的根源,但它也可以助长世俗观念,例如命运的概念或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有原因。在成年人会拒绝的情况下,年幼的孩子更喜欢目的论的解释。例如,孩子们可能会问,“为什么会有山?为了让我们攀登!”或者“为什么我有鼻子?为了戴眼镜。”这些类型的解释似乎很傻,但在适当的条件下,成年人也会沉迷其中。
如果这种解释具有误导性呢?
有时我们必须接受并非所有事物都有目的。如果我们过度解释,我们可能会最终产生错误的信念。阴谋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们通常包含一些真实的东西,但它们通常试图通过求助于一个单一的群体或实体来解释许多不同的数据点,试图以统一的方式理解一切。但有时这些数据点只是巧合,或者是因为偶然。求助于偶然性并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所以如果我们正在寻找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我们可能会拒绝偶然性,并错误地假设一些并不真实存在的东西。有时我们应该接受我们是不确定的,或者事情很混乱,或者某件事纯粹是偶然的。
不确定性在现实世界中是普遍存在的,不是吗?
当然。在现实世界中,事物很少符合完美的模式;通常会有例外。让我给你举一个我们在实验室进行的实验的例子。假设你看到对一群是否向慈善机构捐款的人的描述,你的任务是了解哪些人会捐款。你会得到每个人的信息,例如年龄、性格特征、姓名和照片。在 80% 的情况下,你只需根据年龄就可以预测谁会捐款,但在 20% 的情况下你会预测错误。因此存在一种模式,但它不是 100% 完美,如果你放弃寻找完美的模式,而只是记住哪些人捐款或不捐款,你就能更准确地预测。在这种情况下,被提示解释为什么个人会捐款的人实际上比没有被提示解释的人犯的错误更多。那些解释的人会不断试图找到一个并不存在的完美模式。
是什么让一些解释比其他解释更好?
除了准确性——即,拥有符合数据的解释——我们还非常关心解释的简单性和广度。我已经提到了我们经常偏爱的目的论,而且我们通常也关心解释与我们之前的信念相一致并产生理解感。
但是,难道许多事物不是多因的,需要复杂的解释吗?
艾萨克·牛顿说过,“对于自然事物,我们不应承认超出解释其表象所需的真实且充分的原因。”对于牛顿来说,这个建议的背后是对世界本质的假设:他写道,“自然不会受多余原因的华丽所影响。”大多数当代哲学家对世界实际上是简单的观点持怀疑态度。但是,有更微妙的原因偏爱更简单的解释。例如,我们可能会首先考虑更简单的解释,因为它们通常更容易被证伪。因此,一个论点不是自然本身是简单的,而是对简单性的偏好有助于我们更有效地获得真理。更简单的解释也具有认知优势:它们更容易记住、更容易推理和更容易沟通。但这并不能保证它们是真实的!
向普通民众传达科学通常涉及将复杂的术语转化为更简单的术语、使用隐喻以及删除一些细节。在这个过程中,信息会丢失。这就是我们为简单解释付出的代价吗?
通常是这样,但奇怪的是,人们有时似乎重视复杂的解释。一项研究表明,当你在科学论文的摘要中添加完全不相关的数学时,非专业人士会认为这项工作更好。在另一项研究中,在心理学解释中添加不相关的神经科学信息,使得非专业人士更难以区分循环解释和非循环解释。但总的来说,我们确实需要用我们能理解的术语来呈现解释,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这通常会涉及省略一些东西。科学教育者的挑战是如何以不具有误导性的方式做到这一点。
有时我们会创造新的术语来解释世界。例如,心理学家可能会引入诸如无意识或自信之类的概念,然后像研究真实存在的事物一样研究它们。相信我们自己给事物起的名字会让我们误入歧途吗?
据我所知,还没有直接解决你问题的研究,但我的猜测是,这是真的:我们有时会把现象的名称误认为是对此现象的解释。莫里哀的一出戏里有一个著名的例子:“为什么有些药丸会让你昏昏欲睡?”答案是:“因为它们具有催眠的功效。”这实际上并没有解释任何事情,但是引入诸如催眠功效之类的概念可能会让你觉得你明白了。这可能看起来像是人类愚蠢的表现,但我认为我们这样做可能出于明智的原因,因为语言不会任意地分割世界。如果某事物有一个名称,通常可以安全地假设它对应于一类具有某种共同之处的物体或事件,并且它们的共同之处可以为它们的某些属性提供合理的解释。即使我们自己对其了解不多,我们也可以假设有了解此方面的专家。例如,我对夸克或μ子了解不多,但我假设它们在当代物理学中发挥着有用的解释作用,并且有专家了解它们。同样,人们可能会认为命名的概念对应于潜在的解释,即使它们所做的只是命名它们声称要解释的内容。
解释是否具有抚慰作用,因为它们似乎减少了我们周围的混乱?
有时,解释会给我们一种控制感。这种情感成分可能很强烈,这也是我们偏爱某些解释的原因之一。但并非所有的解释都令人感到安慰。例如,认知人类学家帕斯卡尔·博耶指出,一些宗教解释和信仰会提供安慰(例如天堂的概念),但另一些则不会(例如地狱和永恒的诅咒的概念)。一些研究人员发现,改变人们的控制感会影响他们偏爱的科学解释类型:如果你觉得你没有控制感,你就会更倾向于那些承诺秩序和可预测性的解释。
我们如何才能创造更好的解释?
解释现在可以帮助我们为未来做好准备。在这样做时,我们应该平衡寻找既让我们感到满意(即,那些简单而广泛的解释),又最符合所有事实的解释的需求。我们应该努力解释我们周围的世界,但不应期望所有解释都能在直观层面上令人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