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情感的复兴:怀旧的新科学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 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关于当今世界中塑造我们的发现和想法的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17世纪末,一位名叫约翰内斯·霍费尔的瑞士医生创造了“怀旧”一词,用来描述他认为瑞士雇佣兵在远离家乡的战争中所患的一种独特的脑部疾病。快进三百多年到今天,怀旧无处不在。老电影系列被复活和重启,代表任何特定世代“经典”的歌曲和专辑被重新制作和重新发行,老电子游戏被赋予高清画质并重新出售。全国各地的社区和民间组织都会举办复古主题的娱乐活动(例如,老爷车展、怀旧舞会),许多社交媒体网站之所以兴旺发达,部分原因在于人们渴望通过与老朋友叙旧来重返过去。这些只是人类对逝去岁月情有独钟的几个例子。但为什么过去如此诱人?我们又如何调和历史上将怀旧视为疾病的观点与这种渴望在精神上穿越到过去的普遍性这一事实?怀旧病现在是否已经蔓延开来,导致各种身心健康问题?或者霍费尔(以及此后许多学者和从业者)将怀旧概念化为疾病是错误的吗?近十年来,我的同事和我一直在努力回答这些以及其他关于怀旧的未解之谜。我们特别感兴趣的是解决以下问题:怀旧体验的特征是什么,它对人们有什么影响(积极或消极),以及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变得怀旧。我们现在已经进行了数十项实验室实验和调查,并且有一定把握地对这种古老的情感提供一种新的视角。怀旧体验的特征是什么?查阅词典,你会发现对怀旧的定义相当笼统,即“对过去的感伤的思念或渴望”。但是,怀旧意味着什么?我的同事和我通过让参与者详细描述一次怀旧经历来探索这个问题。然后,经过培训的编码员分析了这些怀旧叙事。从这些编码叙事的结果表明,怀旧的回忆往往集中在具有重大意义或个人意义的生活事件上,这些事件突出地展示了亲近的人(例如,朋友、家人、浪漫伴侣)。与亲人一起的家庭度假、与朋友的公路旅行、婚礼、毕业典礼、生日派对和节日聚会都是人们在怀旧时重温的珍贵经历的例子。此外,当对与情绪相关的词语进行编码时,结果表明,使用积极情绪相关的词语的频率远高于消极情绪相关的词语。怀旧的回忆是快乐的回忆。怀旧对人们有什么影响?考虑到怀旧的内容,很难将怀旧想象成一种疾病。霍费尔认为,怀旧会导致焦虑、失眠、心律不齐和饮食失调等症状。而且,霍费尔并不是唯一认为怀旧是一种会导致许多问题的疾病的人。事实上,直到20世纪后期,怀旧都被视为一种医学疾病或精神疾病。然而,过去对怀旧的研究大多是非科学的。也就是说,没有进行对照研究来确定怀旧的影响。我的同事和我认为现在是时候将怀旧置于实证显微镜下,因此开始进行实验室实验,在实验中,我们系统地将怀旧体验与其他思维模式进行对比,以确定其真实后果。一旦我们开始进行实验研究,怀旧就看起来像是一种被救赎的情感。简而言之,我们发现怀旧对人们没有任何负面影响,但确实会产生许多心理益处。为了说明这一点,这里简要介绍一下典型的怀旧实验。参与者到达实验室,并被告知他们将要完成一项关于态度和情绪的调查。然后,他们完成一些问卷作为研究的一部分。关键的是,一些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怀旧组,而另一些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对照组。怀旧组的参与者会获得怀旧的字典定义,被要求花几分钟时间思考一次怀旧经历,并被指示简要描述这次经历。对照组的参与者被要求思考和描述不同的(非怀旧的)经历。对照组中使用的具体经历因研究而异。例如,在一些研究中,对照组的参与者被要求描述过去一周的普通经历。此外,不同的研究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方法来诱导怀旧。例如,在一些研究中,音乐被用来增强怀旧感。在怀旧或对照条件之后,所有参与者都会完成一系列问卷,以评估怀旧的影响。这些问卷通常评估与心理健康和福祉相关的状态。以下是这些研究的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怀旧不会增加负面情绪,但会增加正面情绪。正如我之前提到的,怀旧体验往往被认为是积极的,而怀旧的这一特点似乎会转化为实际情绪。当在实验室中诱导怀旧时,它会使人们心情愉快。换句话说,思考过去珍贵的经历会使人们在当下感到良好。与对照组相比,怀旧会提高自尊以及对生活意义的感知。通过让人们重温珍贵的生活经历,怀旧可以增强积极的自我评价,并促进生活充满意义和目标的感觉。与对照组相比,怀旧会提高社会联系的感知。同样,正如之前提到的,怀旧体验往往具有高度的社会性。其结果是,怀旧使人们感觉与他人更亲近。怀旧提醒人们,他们被亲近的人爱着和重视着。这些只是最近的研究中发现的怀旧的心理益处的几个例子。其他最近的研究进一步表明,怀旧可以减轻压力,使人们感到精力充沛、充满灵感,并对未来充满乐观。所有这些研究的关键在于,怀旧对人们有好处。与过去的断言相反,怀旧不会伤害人们;它有益于心理健康和福祉。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们变得怀旧?霍费尔认为,怀旧是由动物精神通过中脑纤维的持续振动引起的。另一些人则认为,怀旧是由于阿尔卑斯山脉不停的牛铃声对鼓膜和大脑造成的损害所致。尽管我们发现这些解释相当富有想象力,但毫不奇怪,我的同事和我认为有必要对怀旧的原因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作为起点,我们要求参与者指出哪些情况或经历往往会使他们感到怀旧。社交互动(例如,与老朋友聚会)、感官输入(例如,气味、音乐)和有形物体(例如,旧照片)通常会激发怀旧感。然而,负面情绪是人们报告的最常见的怀旧原因,而在这一大类中,孤独感是最常被列出的独立的负面情绪。这些发现表明,怀旧是由可以被描述为心理威胁的感觉触发的。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我的同事和我再次转向实验方法,以进一步检验怀旧的原因。特别是,我们认为负面情绪、孤独感和毫无意义的感觉是怀旧的有力触发因素。我们这样推断的原因在于怀旧所起到的心理功能。也就是说,正如之前讨论的那样,怀旧会增加正面情绪、对意义的感知以及与他人的联系感。因此,如果正面情绪受到威胁、生活意义感被削弱或社会联系感受到损害,人们可能会自然而然地转向怀旧。我们进行的实验支持了这些提议。在一项研究中,参与者被随机分配阅读三篇新闻文章中的一篇,这些文章被选择用来诱导积极情绪、负面情绪或没有情绪。然后,所有参与者都完成了一份问卷,评估他们当时感到有多怀旧。阅读负面情绪诱导文章的参与者报告说,他们比阅读积极或中性情绪诱导文章的参与者感到更怀旧。在另一项研究中,一些参与者被分配到一个让他们感到孤独的条件下。具体来说,他们完成了一份人格问卷,然后收到了虚假的反馈,表明他们在经过验证的孤独感测量中得分很高。对照组的参与者收到的反馈表明他们孤独感不高。同样,所有参与者都完成了一项怀旧感测量。孤独组的参与者报告说,他们比对照组的参与者明显更怀旧。在另一项研究中,一些参与者阅读了一篇关于人类生命在宇宙中微不足道的哲学文章(对感知到的意义的威胁),而另一些参与者则阅读了一篇与意义感知没有直接联系的哲学文章。同样,然后测量了怀旧感。处于意义威胁条件下的参与者报告说,他们比对照组的参与者明显更怀旧。简而言之,引发负面情绪、孤独感和无意义感的情况会导致人们变得怀旧。过去拥有光明的未来 上面,我描述了社会心理学领域最近对怀旧的内容、功能和触发因素进行的许多研究中的几个例子。尽管已经过了几百年,但由于人们对这种古老情感的重新兴趣以及一种更科学的研究方法,怀旧正在进行概念上的改造。怀旧不是一种疾病或精神疾病。相反,它是一种心理资源,人们利用它来对抗负面情绪和脆弱感。怀旧使人们能够利用过去的经历来帮助应对当前的挑战。当前的研究正在进一步探索怀旧促进心理健康的多种方式。看来怀旧拥有光明的未来。图片:作者看着法戈剧院历史照片,摄影师:珍妮·劳特利奇

Dr. Clay Routledge is a social psychologist and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at North Dakota State University. He is a leading expert in the area of experimental existential psychology. He regularly publishes his work in the top psychology journals, recently co-edited a book on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meaning in life, and authored the book Nostalgia: A Psychological Resource. His work has been featured by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er, NPR, BBC, CNN, CBC, ABC News, Men's Health, Women's Health and Cosmopolitan. He also regularly serves as an expert guest on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adio programs.The New Yorker. Dr. Routledge writes a popular online column for Psychology Today called More Than Mortal, has served as a guest blogger for 大众科学, and frequently serves as a guest expert for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adio programs. You can follow him on Twitter at https://twitter.com/clayroutledge

More by Clay Routledge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