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是否在为 ISIS 招募新成员?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在《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中,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


1月27日,唐纳德·特朗普总统签署了一项题为《保护国家免受外国恐怖分子进入美国》的2855字行政命令。该命令暂时禁止来自七个主要穆斯林国家的人进入美国(并无限期禁止来自叙利亚的移民,其中大多数是难民)。他的理由是为了保护美国人免受恐怖主义威胁,但该命令似乎不太可能实现这一目标。

它遭到了广泛的愤怒,不仅在美国,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如此。反对意见也不仅仅局限于通常的嫌疑人。两位共和党参议员和主要的国家安全人物,亚利桑那州的约翰·麦凯恩和南卡罗来纳州的林赛·格雷厄姆,发表了一份联合声明,其中他们说:“我们在打击[伊斯兰国]中最重要盟友是绝大多数拒绝其末日仇恨意识形态的穆斯林。这项行政命令发出一个信号,无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都表明美国不希望穆斯林进入我们的国家。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担心这项行政命令可能在帮助恐怖分子招募方面做得更多,而不是改善我们的安全。

他们可能是对的吗?唐纳德·特朗普实际上是在充当 ISIS 的招募军士吗?我们和其他社会心理学家近年来进行的研究表明,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助长极端

首先,考虑一下这个事实:当特朗普在竞选期间宣布他打算禁止穆斯林进入美国时,ISIS 立即重新播放了这一声明,作为其宣传攻势的一部分。当时,现任国防部长詹姆斯·马蒂斯将军表示,拟议的禁令“正在给我们造成巨大损害”。ISIS 领导人还利用特朗普赢得选举的消息作为集结的口号,庆祝它预示着“美国迫在眉睫的灭亡”。而且,尽管现在评估对最新升级的全面反应还为时过早,但圣战组织已经称赞“受祝福的禁令”证明美国正在与伊斯兰教开战——其中一个组织甚至将特朗普总统描述为“伊斯兰教的最佳呼唤者”,据《华盛顿邮报》报道。

所有早期证据都表明,七国禁令并没有像特朗普总统所说的那样以火攻火,而是火上浇油。这里的相互动态再清楚不过了:特朗普靠 ISIS 维持,而 ISIS 也靠特朗普维持。这是新西兰怀卡托大学的道格拉斯·普拉特所称的共同激进化的一部分。极端行动和言论被用来挑衅其他人将你自己的群体视为危险群体,这有助于将追随者巩固在那些宣扬更大仇恨的领导人周围。

这就是恐怖主义的真正力量所在。它与其说是散布恐惧,不如说是播下报复和进一步冲突的种子。ISIS(或 ISIL)以残酷的效率利用了这种动态。他们的核心叙事和宣传吸引力的基础非常简单。据奥巴马政府副国家安全顾问本·罗兹说,叙事是这样的:“ISIL 是哈里发国。他们是所有伊斯兰教的代表。伊斯兰教是一场与西方和美国的战争。因此,穆斯林有责任加入 ISIL 并参与这场战争。”他们行动的目的是煽动西方国家采取行动,使这种叙事变得可信。

ISIS 新兵训练营,2014 年。 图片来源:卡尔-路德维希·波格曼 Flickr(CC BY-SA 2.0) 

因此,ISIS 杂志Dabiq 以下列方式解释了 2015 年 1 月对法国杂志查理周刊总部的袭击事件:“在哈里发出现在全球舞台上的情况下,又一个事件的时机已经到来——进一步加剧世界的分裂。”2015 年晚些时候,Dabiq 发表了一篇社论,哀叹许多穆斯林没有将西方视为他们的敌人,以及许多逃离叙利亚和阿富汗的难民实际上将西方国家视为机遇之地。他们呼吁结束建设性共存的“灰色地带”,建立一个穆斯林和非穆斯林之间壁垒分明的世界。ISIS 有意进行了进一步的袭击——尤其是在 2015 年 11 月的巴黎——试图制造这种分裂。

简而言之,恐怖主义完全是关于两极分化。它是关于重塑群体间关系,以便极端领导层似乎为应对极端世界提供最明智的方式。或者,正如我们在一篇发表在 2016 年 5 月刊的《大众科学思维》上的文章中所说的那样,恐怖主义助长了极端。从这个角度来看,恐怖主义行为与盲目的破坏截然相反。它们是让追随者进入对抗性领导人范围的有意识且有效的策略的一部分。因此,正如大卫·罗思科普夫在巴黎大屠杀后在《外交政策》中所写的那样,“过度反应正是错误的反应。这正是恐怖分子想要的……它为恐怖分子做了恐怖分子该做的工作。”

特朗普的行政命令比大多数过度反应更有害。它甚至不是对某种愤怒的回应。它为 ISIS 和其他组织中那些认为美国人将穆斯林视为敌人,因此充当穆斯林的敌人的人提供了特别强大的弹药。伊拉克反美叛乱领导人穆克塔达·萨德尔立即回应了特朗普的禁令,认为美国人应该被赶出他的国家。查塔姆研究所的中东专家雷纳德·曼苏尔在《时代》杂志上指出,萨德尔和其他人现在可以对那些挑战他们“末日仇恨意识形态”(重申麦凯恩和格雷厄姆的话)的穆斯林温和派说:“我早就告诉过你。”

阻止还是挑起极端主义?

那么,如果它帮助了他的敌人,特朗普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一个简单的答案是,他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做什么,并且真的相信他的行动会有效。如果是这样,他就不是孤单的。事实上,许多当代反恐努力都忽略了政策和实践如何加强极端分子的影响力。例如,以英国旨在打击激进化的旗舰计划 PREVENT 为例。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它只关注“他们”,即穆斯林少数群体的成员,而没有解决“我们”,即大多数人做了什么。因此,它无法解释前中央情报局行动人员和政府反恐顾问马克·萨格曼所说的“具体性问题”。也就是说,许多团体围绕着共同的事业提供了友谊的纽带:体育团体、文化团体、环保团体。即使在宗教团体中——尤其是穆斯林团体——绝大多数也提供了社区和意义,而没有助长暴力。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会被少数宣扬暴力对抗的穆斯林团体所吸引呢?

正如我们上面解释的那样,答案来自于考察使恐怖主义叙事可信的经历。为了探索这些动态的实际作用,2013 年,我们中的一位(赖歇尔)与巴斯大学的莱达·布莱克伍德和邓迪大学的尼古拉斯·霍普金斯合作,在苏格兰机场进行了一系列个人和团体访谈。作为国界,机场提供了关于归属感和身份的明确信号。

我们发现,大多数苏格兰人——无论是否是穆斯林——在出国旅行后都有一种明显的“回家”的感觉。然而,许多苏格兰穆斯林都有在机场安检时受到怀疑的经历。我为什么被拉到一边?我为什么会被问到所有这些问题?为什么我的包被搜查了?我们把这种被他人误解或否认有价值的身份的经历称为“误认”。它系统地激起了对当局的愤怒和愤世嫉俗。

需要明确的是,误认并没有立即将原本温和的人变成极端分子,但它确实开始将权力平衡从那些说“与当局合作,他们是你的朋友”的领导人转向那些可能坚持“当局是你的敌人”的领导人。有理由假设,在特朗普的行政命令发布后,许多在美国边境口岸被拘留的人已经开始经历这种转变。

谁受益?

可能像许多其他人一样,特朗普未能认识到他自己的行为在刺激他旨在遏制的事情方面的影响。但还有另一种解释,基于一项古老的法律原则:如果你想解决犯罪问题,只需问cui bono——谁受益?

事实是,特朗普总统在他的基本盘中可以通过下令禁令获得巨大的政治利益,无论它多么适得其反。领导人必须被视为能够控制局势并能够保证他的人民安全;正如古典政治理论家托马斯·霍布斯所说,这是任何形式政府的主要理由。对于像唐纳德·特朗普这样的人来说,这种立场可能尤其重要,他上台时承诺自己是一个行动派。

此外,极端主义领导人正是因为积累了对手而获得信誉。2015年,我们中的一位(亚历克斯·哈斯拉姆)在伦敦经济学院与伊尔卡·格莱布斯一起在《领导力季刊》上发表了一系列关于人们如何选择领导者的实验。我们的核心发现之一是,如果一个群体面临另一个表现出好战行为的群体的对抗和竞争,那么人们更有可能支持极端主义者。正如我们在最新一期《大众科学思维》杂志(2017年3月/4月刊)中论证的那样,特朗普通过呈现一种两极化的世界观来吸引选民,在这种世界观中,他们受到来自外部敌人(穆斯林、墨西哥人、中国人)和内部敌人(媒体、自由主义者和政治建制派)的威胁。

简而言之,唐纳德·特朗普需要敌人来验证他的世界观,就像 ISIS 需要一个美国敌人来验证他们的一样。只要特朗普的挑衅行为使他成为自己事业的有效招募者,我们就不能指望他停止做那些让他同样成为 ISIS 的有效招募者的事。

Stephen Reicher is Wardlaw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at the University of Saint Andrews, a fellow of the British Academy, the Royal Society of Edinburgh and th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He has been studying issues of social identity and collective behavior for nearly 40 years, including crowd behavior, nationalism, leadership, tyranny, intergroup hatred and, latterly, obedience and resistance.

More by Stephen Reicher

S. Alexander Haslam is a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and Australian Laureate Fellow at 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More by S. Alexander Haslam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