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理想”的伴侣,当你感到缺乏安全感时

许多人——太多的人——因努力掩盖自己本质上不足和有缺陷的感觉而感到精疲力尽。这在他们的生活中造成许多问题,包括对亲密关系感到长期痛苦。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许多人——太多的人——因努力掩盖自己本质上不足和有缺陷的感觉而感到精疲力尽。这在他们的生活中造成许多问题,包括对亲密关系感到长期痛苦。好消息是,有一些方法可以帮助缓解这些问题。解决方案的一部分是找到一个伴侣,他们的风格可以帮助他们感觉更好。

当我说“风格”时,我指的是他们的“依恋类型”。“依恋”一词指的是人们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而依恋理论解释了人们建立联系的方式如何在早期生活中确立。这些联系主要受到与主要照顾者的互动的影响,而主要照顾者通常是他们的母亲。当照顾者始终如一地关心和回应孩子的痛苦时,他们的孩子很可能会形成一种感觉,即他们值得被爱,并且可以期望其他人支持他们。这些孩子被认为是安全型依恋。

有时——出于各种原因——照顾者并非始终如一地热情和支持,从而导致不安全型依恋。这种类型反映了在感到不值得被爱或感觉无法依靠他人来提供情感支持方面的不同程度的挣扎。虽然每个人的类型都反映出以特定方式回应关系的倾向,但它确实会因特定情况和生活经历而异。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方式是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今天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长大后感觉自己本质上有缺陷并感到需要通过努力才能获得爱的孩子,会在所谓的“焦虑型依恋”中挣扎。不幸的是,他们的生活常常——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受到避免拒绝或抛弃的努力的驱动。他们经常表现出黏人、嫉妒和需求感。这些是与依恋相关的焦虑的常见特征。

虽然这种与他人联系的风格在他们的自我意识中根深蒂固,但研究表明,可以通过让他们感受到被关心和被重视的经历来改变它。2014 年,来自明尼苏达大学和奥克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焦虑型依恋的伴侣受益于拥有清晰地表达爱意和支持的伴侣——尤其是在压力大的时候。这只是关于依恋类型的丰富研究的一个例子。

研究人员斯蒂芬·德里加托斯、卡里尔·鲁斯布特、詹妮弗·维塞尔奎斯特和莎拉·惠顿在 1999 年进行了一项研究,我一直觉得很有趣。他们发现了他们称之为米开朗基罗现象的支持。正如米开朗基罗会通过雕刻展现石头的自然美一样,伴侣可以展现伴侣的“理想”自我,展现他们美好的本性。当一个人宽恕伴侣的弱点,并且倾向于更多地关注伴侣重视的优点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虽然每个人都可以从这种动态中受益,但对于有焦虑型依恋风格的人来说,这将特别有帮助。

基于这些研究和依恋理论中的其他研究,那些焦虑型依恋的人可以通过选择具有以下特征的伴侣来帮助他们感觉更好,并在他们的关系中更加安全

安全型依恋。这些人对自身有健康的认知,并期望他们的亲密关系是相互关爱、支持和情感亲密的关系。他们具有情感稳定性、直接表达关爱的能力以及保持情感联系的开放性,即使在困难时期也能共同努力。

有效的沟通者。情感亲密和支持性的关系建立在擅长倾听和讨论问题的能力之上。由于有效的沟通者能够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感受,他们可以帮助引导他们缺乏安全感——有时情绪崩溃——的伴侣度过痛苦的时期。

欣赏你。焦虑型依恋的人最需要感受到被爱和被接受,因为他们就是他们自己,而不仅仅是他们为他人带来的好处。因此,真正尊重、重视并对他们感兴趣的伴侣可以提供一种治愈的体验。

合适的。就像其他人一样,焦虑型依恋的人在与伴侣共度时光时最幸福。因此,他们必须有一个可以与他们一起享受共同活动的伴侣,例如进行引人入胜的对话或只是在海滩上一起散步。此外,长期关系中的理想伴侣具有相似的价值观,或者至少尊重彼此的价值观。当这些价值观影响日常生活时尤其如此,例如他们是否想要孩子。

准备好建立关系。最后,理想的伴侣必须准备好并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关系中。他们必须愿意将伴侣的幸福放在首位。

虽然最终每个人都应该培养更强的安全感,但选择合适的伴侣可以对他们的整体幸福感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与其让自己沉浸在遇到新朋友的最初兴奋中,不如抽出时间走出情绪的洪流。这可能很困难,但试着客观地思考这个人的品质。然后就追求这段关系的明智性做出有意识的决定。当您这样做时,记住您正在做出的选择可能是您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之一,这可能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Drigatos, S., C. Rusbult, J. Wieselquist, 和 S. Whitton。1999 年。“亲密伴侣作为理想自我的雕塑家:行为肯定和米开朗基罗现象。”《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77: 293-323。

Simpson, J. A., & Overall, N. C. 2014 年。“伴侣缓冲依恋不安全感。”《心理科学进展》23: 54-59。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