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泰坦星上的陨石坑湖
土星最大卫星上的一些液态甲烷填充湖泊,其湖岸似乎非常陡峭高耸,很难用侵蚀过程(如喀斯特湖)来解释它们的形成。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上的一项新模型表明,这些湖泊实际上是在地下液态氮气袋升温并变成高压气体向外爆炸后形成的。这些氮含水层可能在泰坦星较冷气候的长期时期形成,当时表面温度可能降至81开尔文。随后的温暖时期可能导致这些气袋猛烈喷发,在表面形成陨石坑,陨石坑中充满了甲烷。
另一颗星际彗星?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在所有关于“奥陌陌”的兴奋之后,似乎还有另一个候选者,即星际访客正在我们的太阳系中疾驰而过。该天体 C/2019 Q4(鲍里索夫)似乎位于双曲线(非束缚)轨道上,将于 2019 年 12 月 8 日从距离太阳不超过 3 亿公里的地方经过。其约 42 公里/秒的高速表明它起源于远离太阳的地方,并且未来的轨迹将返回星际空间。彗核直径在 2 到 16 公里之间,但到目前为止,我们还不知道它是否显示出导致“奥陌陌”更令人着迷的翻滚迹象。
黑洞无毛定理
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上的一项研究对来自首次证实的引力波探测(一对合并黑洞)以及其他 9 个类似案例的 LIGO 数据应用了新的分析。该分析梳理出了一种非常特殊的“铃声”模式的证据,这种模式发生在黑洞合并后几毫秒的引力波中:一组双频率或音调,相互叠加,代表着新的、更大的黑洞的不同振动频率。结果与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的预测相符,并支持了黑洞“无毛”的假设——即它们的唯一属性是质量、自旋和电荷。
潮湿的系外行星
两个研究小组宣布了探测到系外行星 K2-18b 大气层中存在水蒸气。这个世界大约是地球质量的九倍,围绕着一颗低质量恒星运行,距离适中,其大气层中的温度可能允许水凝结成云,并可能成为水文循环的一部分。但该行星本身看起来很可能是一颗“迷你海王星”,一个可能拥有大量氢气和氦气大气层的世界,而不是一个拥有与地球大气层在范围和组成上相似的大气层的世界。尽管媒体进行了大量宣传,但这几乎肯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宜居”行星。但这出色地证明了我们的天文技术和仪器如何处于探测越来越小、越来越冷的行星的风口浪尖,这些行星从天体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越来越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