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古生物学家习惯于发现无头的脊椎动物化石。头骨或其组成部分骨骼——因其细节可以揭示饮食、进化关系和其他细节而备受珍视——通常很脆弱或容易与身体的其余部分分离,被翻滚带走或完全摧毁。这使得路氏努尔哈赤翼龙 (Nurhachius luei) 与埋藏学传统有所不同。这种新的翼龙由古生物学家周炫宇及其同事命名,主要已知的是其头骨和一些颈椎。
这个化石本身,专家称为BPMC-0204,是一个迷人的家伙。这只特殊的翼龙以一个张开的、1.25亿年前的笑容被保存下来。如果我不知道真相,我会认为这只努尔哈赤翼龙(Nurhachius) 死于嘲笑一个粗俗的笑话,而其他一些中生代的生物对此非常反感。
深入了解解剖学细节,周和合著者认为BPMC-0204代表了一种新的努尔哈赤翼龙(Nurachius) 物种,与伊格纳西奥布里托努尔哈赤翼龙 (Nurhachius ignaciobritoi) 略有不同,并被命名为路氏努尔哈赤翼龙 (Nurachius luei),以纪念翼龙专家吕君昌。从更系统的角度来看,这种奇特的白垩纪飞行生物属于一个名为梳颌翼龙科 (Istiodactylids) 的翼龙科,其特征是头骨长和“菱形牙齿”。该科的代表物种——梳颌翼龙属 (Istiodactylus) 本身——是该科一百多年来唯一的成员,直到,正如研究作者所指出的,最近十五年里又确认了三个新物种。翼龙专家们才刚刚开始了解这个长牙齿的群体。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工作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关于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问题是路氏努尔哈赤翼龙 (Nurachius luei) 如何在其古代生态系统中生存,以及为什么它最终被保存在一个有如此多其他翼龙物种的地方。古生物学家已经从同一岩层(古生物学家称之为九佛堂组)命名了 23 种以上的翼龙物种。这并不是说所有这些物种都生活在同一时期。该地层的厚度从 670 多英尺到 8800 多英尺不等,保存了 1.25 亿至 1.13 亿年之间的跨度。如果说 23 种翼龙物种分散在如此长的时间跨度内,似乎还算少的。再说,已知的翼龙分布并不均匀。大多数翼龙发现于该地层下部,这些地层中也产出了像小盗龙 (Microraptor) 这样的长羽毛恐龙。
在这一点上,解读翼龙的秘密需要考虑活的动物和死的动物。努尔哈赤翼龙(Nurachius) 是生活在它死亡的地方,还是这个特殊的标本来自其他地方的旅行者?如果这种翼龙真的生活在它化石化的地方,它是常见的物种还是稀有的物种?它是否与近亲一起生活,还是属于一个多样化的翼龙群落的一部分,为了共存而开辟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而且在这一点上,总是会存在一个问题,即看似独特的物种是否真的是已知的翼龙的年龄阶段,从而改变了特定时间存在的物种数量。
古生物学家还没有对努尔哈赤翼龙(Nurachius) 进行这种程度的解析。在许多地层中,仅仅清点谁存在就是一项艰巨且持续的工作。但是,每次发现新的化石物种时,我们就可以开始提出更深入、更详细的问题。没有古代生物是孤立存在的。命名一种动物只是理解它所参与的史前时刻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