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中,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
无论是关注骨骼、孤立的牙齿,还是古老的印记,化石通常都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实体。它是单一的、独立的,只属于自然历史编年史中的一个物种或一个故事。但情况并非总是如此。有时,古生物学家会遇到史前时期交织在一起的方面,即久已逝去的生命相互交汇的点。想想咬痕。
咬痕在技术上属于遗迹化石的范畴。也就是说,它是记录生物行为的古代生命遗迹。不过,就咬痕而言,穿刺和沟壑必须留在某种表面上——就像脚印必须印在古代沉积物中一样——而且,通常,这个基质是骨头。大卫·霍恩、达伦·坦克和凯莱布·布朗在一项新研究中描述了这样一个遗迹——证明了一只年幼的角龙如何成为白垩纪时期的零食。
有问题的标本,以其目录号 TMP 2014.012.0036 为人所知,是在艾伯塔省著名的富含化石的恐龙公园地层中发现的,该地层大约有 7500 万年的历史。它曾经可能是常见的草食动物尖角龙或类似的角龙科动物的一部分。与来自这个地方的令人惊叹的骨骼相比,这块破碎的颈盾骨——鳞状骨的一部分——可能看起来并不算什么。但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使这块骨头引人注目。这块骨头来自一只亚成年动物,并且上面有咬痕。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讲述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尽管之前已经发现过带有这种特殊恐龙破坏的角龙骨骼,但霍恩和合著者写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亚成年角龙骨骼上的咬痕的报道。化石上的至少两个痕迹可以“确凿地解释为咬痕”。问题,一如既往,是谁在吃东西。
解释食肉恐龙的咬痕的挑战之一是,尽管牙齿结构存在差异,但这些食肉动物的咀嚼方式相似。也就是说,它们的牙齿通常以刺穿和拉动的动作起作用。这意味着非常不同的食肉动物可能留下相似的咬痕。然而,根据颈盾骨上沟壑的大小和形状,霍恩和同事认为,这块骨头是被驰龙(想想迅猛龙之类的东西)、一只年轻的暴龙,或两者都有可能咬过的。
这不仅仅是关于谁吃了谁的问题。咬痕没有显示出愈合的迹象,表明它们是在死亡时或之后造成的。考虑到角龙的鳞状骨没有太多肉或其他可食用的资源可供食用,霍恩和合著者认为,当这只年轻的角龙尸体的其余部分被拣选得差不多时,咬痕代表着食腐行为。也许这块尖角龙残骸上剩下的一点点食物只提供了一丁点儿食物,当白垩纪食肉动物继续寻找更多食物时,这只能让它们的胃咕咕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