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歧义图像——比如人们在同一张图片中看到花瓶或两张面孔——表明到达我们视觉系统的信息并非清晰明了,并且可以有多种解释。科学家和魔术师安东尼·巴恩哈特提出,许多魔术技巧都依赖于感知格式塔原则——比如偶然的对齐和良好的连续性。近距离绳索魔术和大型舞台幻术,例如将女人切成两半都依赖于观众以特定和人为的方式将图形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但这与现实不符。
Van de Cruys、Wagemans 和 Ekroll 发表在 i-Perception 上的一篇论文,将这种感知歧义的思想应用于魔术师对模棱两可的手部动作的利用。魔术大师托尼·斯莱迪尼的纸球入帽魔术就是一个例子。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持续报道关于塑造我们今天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在这个魔术中,斯莱迪尼让几个纸球消失,最后才揭示它们在之前展示为空的帽子里面。斯莱迪尼的技术非常高超,但如果没有一个关键要素,这个幻觉就不会奏效:我们的视觉系统无法为一个动作赋予两种含义。
在我们 2008 年发表于《自然神经科学评论》杂志上的论文中,这篇文章是斯蒂芬·麦克尼克和我与魔术师泰勒、阿波罗·罗宾斯、詹姆斯·兰迪、麦克·金和约翰尼·汤普森共同撰写的,我们假设“动作是具有目的的运动”
在执行魔术技巧时,有必要使用不自然的动作。因此,魔术师需要减少观众对这些动作的怀疑。一种方法是为不自然的动作辩解,使它们看起来自然。泰勒用一句格言来指代这个原则:“动作是具有目的的运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解释他人的意图来对他们所做的动作进行分类。如果我们看到有人把眼镜向上推到鼻梁上,我们会认为眼镜需要调整,而不会做进一步的解释。一位优秀的魔术师会利用这种无意的动作来隐藏更深层的动作,这个过程被称为“告知动作”。例如,像泰勒这样在舞台上沉默寡言的魔术师,可以利用推眼镜的动作来巧妙地将一个小物体藏在嘴里(由于沉默寡言,他们没有台词会含糊不清)。一个不太聪明的魔术师可能会做同样的动作(手在嘴边移动),但没有用目的(调整眼镜)来告知它。这样的动作会引起怀疑和审查。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观众没有确切地看到魔术是如何运作的,他们也可能会感觉到有些不对劲。熟练的魔术师会用令人信服的意图来告知每一个动作。
Van de Cruys 及其同事将“具有目的的运动”的概念扩展到具有双重目的的运动。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观众明显看到了运动的其中一个目的,无论多么离奇,他们都不会再深入思考。
剧透警告!以下部分描述了一个魔术秘密,如果您不想知道,请勿继续阅读
当斯莱迪尼伸手进帽子里取出隐形的魔法粉尘时,他将消失的纸球放入帽子中。这个模仿的动作阻止了观众为这个动作赋予额外的关键意图:将纸球卸到帽子里,以便稍后在魔术的结尾揭示它们。
i-Perception 论文的作者将斯莱迪尼令人困惑的手部动作与经典歧义图形中的图形-背景分离原则进行了比较,例如著名的包含花瓶与两张面孔的图像。

正如我们的视觉系统努力同时看到花瓶和两张面孔一样,我们也很难理解一个具有双重动机的动作:放入和取出。即使对于每一位观众,以及每一位 YouTube 观看者来说,斯莱迪尼从帽子里取出魔法粉末的动作显然是一个幌子。
换句话说,即使表面上的目的是荒谬的,我们仍然无法考虑另一种解释。
这就是我们的大脑在多任务处理方面有多么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