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如袋鼠和霸王龙:流行偶像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1841年,在一次讲座中,英国古生物学家理查德·欧文(Richard Owen,1804-1892)创造了“恐龙”一词,他描述了这个特殊脊椎动物类群的一些新物种,包括禽龙。他将禽龙想象成一种嵌合体:一部分是鳄鱼,一部分是大象,带有河马或犀牛的元素,并且在鼻子的末端有一种角状物(后来被认为是改良拇指的一部分)。

1854年,雕塑家和艺术家本杰明·沃特豪斯·霍金斯(Benjamin Waterhouse Hawkins,1807-1889)被委托在欧文的监督下,为伦敦南部水晶宫花园的永久展览创作一些恐龙和其他史前动物的模型。

图1. 艺术家乔治·巴克斯特绘制的水晶宫恐龙(两只禽龙和鬣蜥龙/结节龙)的石版画,由本杰明·沃特豪斯·霍金斯根据理查德·欧文的观点修复(图像属于公共领域)。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欧文和霍金斯也是法国博物学家乔治·居维叶(Georges Cuvier,1769-1832)提出的“类型”理论的追随者——居维叶断言,在解剖学中,存在四种(或至少是有限数量的)基本类型的“动物形式或原型”。因此,在表面上不同的动物群体(如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中,可能存在相似的类型和身体结构。维多利亚时代的恐龙是食肉和食草哺乳动物的爬行动物等价物,霍金斯将恐龙重建为大型哺乳动物,只有鳞状表面表明它们是爬行动物。

欧文的恐龙还有另外两个优点:1)与现代爬行动物相比,更高级的史前爬行动物驳斥了新兴“进化论者”运动提出的“自然阶梯”(地质时间进步阶梯)的观点;2)超级爬行动物当然曾经是大不列颠的居民——大自然本身就提供了证据,证明这个地方早在地质过去就是一个更发达的国家。

伦敦的展览非常成功,1868年,霍金斯受邀前往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在中央公园组织类似的展览。不幸的是,在一些政治阴谋之后,开始的工作和模型被毁坏或丢失。

图2. 霍金斯在纽约的实验室。有趣的是,在恐龙前面并排放置着一只(可能是巨大的)鹿,姿势非常相似(图像属于公共领域)。

为了庆祝1876年至1878年的独立宣言一百周年,霍金斯再次开始制作恐龙模型,这次是鸭嘴龙,这是一个由美国古生物学家约瑟夫·莱迪(Joseph Leidy,1823-1891)于1856年描述的物种。莱迪在1858年观察到四肢大小不成比例,提出了这种动物的双足姿势。普林斯顿大学展出的直立鸭嘴龙模型今天被认为是第一只以(更)正确的方式重建的恐龙。

然后在1877年,在比利时小镇贝尼萨尔特附近的一个煤矿中,发现了31具保存完好的禽龙骨骼。

出色的保存状况使古生物学家路易斯·多洛(Louis Dollo,1857-1931)能够详细描述该物种的解剖结构和生物学特征。多洛证实了莱迪的重建,前肢似乎太脆弱,无法支撑身体,并驳斥了欧文犀牛的模型。

但这样做出现了一个问题:艺术家现在应该参考哪些现代动物来重建恐龙的身体,尤其是姿势?最初,多洛以青蛙为参考,然后是鸵鸟和其他大型鸟类,最终转向袋鼠的休息姿势,并将其用作模型。多洛著名的双足禽龙重建将影响整整几代古生物艺术家。

图3. 图中显示了贝尼萨尔特禽龙骨骼重建的一个阶段,请注意背景中袋鼠的骨骼,多洛将袋鼠作为恐龙姿势的参考模型(比利时皇家自然科学研究所,布鲁塞尔)。

查尔斯·R·奈特(Charles R. Knight,1874-1953)是一位美国艺术家,专门从事动物模型和绘画。1896/97年,他与古生物学家爱德华·德林克·科普(Edward Drinker Cope,1840-1897)合作创作了一幅油画,描绘了一群嗜奔龙属恐龙在战斗时的情景,甚至(至少看起来是这样)做了一个翻筋斗!

科普本人在早期发表于“美国博物学家”(The American Naturalist,1868年)上的一篇文章中,也提到了袋鼠的形象

……结合粗壮的尾巴指向半直立的姿势,就像袋鼠一样,而股骨和胫骨的轻盈和强度完全适合强大的跳跃能力。

奈特重建的形象,虽然受到科普的影响,但首先在公众面前展出,然后在“世纪”(Century)杂志上发表,并很快被其他报纸复制,进入集体意识和流行文化。

图4. C. 查尔斯·R·奈特的(1896年)《嗜奔龙》(图像属于公共领域)。

不仅恐龙的形象像袋鼠一样,甚至像袋鼠一样行动的形象在几十年里以各种形式的描绘传播开来,甚至在各种(通俗)故事和现代经典小说中也被永恒化。

在1891年“哈德威克科学闲谈”(Hardwicke's Science-Gossip)杂志(一份短命的19世纪科普杂志)的一个故事中,我们读到

嗜奔龙长四十英尺,后腿站立时高二十五英尺,像袋鼠一样建造。它是曾经存在的最惊人的跳跃者,牙齿用于切割,前脚上有锋利的爪子,显然是用来撕裂对手的眼睛的。

地质学家约翰·威廉·道森爵士在他的1873年科普书籍“地球和人类的故事”(The Story of Earth and Man)中将嗜奔龙描述如下

如果我们看到鹰爪嗜奔龙冲向它的猎物;将它巨大的身体或许抛向空中三十英尺,并用它巨大的爪子将一些较弱的鸭嘴龙压到地上,我们应该会战栗地认为,与现代的狼和老虎相比,这些中生代的野蛮和巨大的怪物更令人害怕。

作家亚瑟·柯南·道尔——以他的夏洛克·福尔摩斯故事而闻名——在1912年出版了《失落的世界》。小说中突然出现的一只恐龙,他描述如下

我刻意说“跳跃”,因为这个怪物像袋鼠一样移动,并用它强壮的后腿直接跳跃——前腿折叠在胸前。它看起来比直立的大象大得多。但尽管它体型庞大,但它的动作非常迅速。

一种大型双足恐龙最终将宣告哺乳动物恐龙时代的终结。

1905年10月5日,在美国古生物学家亨利·费尔菲尔德·奥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1857-1935)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最著名的恐龙之一被介绍给公众

我建议将这种动物作为新的暴龙属的模式种,因为它的大小大大超过了迄今为止描述的任何食肉陆地动物。

图5. 霸王龙作为流行偶像,来自奥斯本1905年。

奥斯本根据1902年收集的零散材料重建了一种用后腿直立的动物,侧面展示其长度,特别是高度(通过选择的姿势来强调),达到5米以上,使过去和现在的每一种捕食者都相形见绌。即使是人,在出版物中与重建的骨骼相比,也被贬低为图中右下角的小骨骼。奥斯本还仔细选择了这种新捕食者的种名,以强调这一发现的重要性:“暴君蜥蜴之王”。

该图很快将成为该时代地质学和古生物学书籍的一部分,从而深刻地影响恐龙的集体形象。

霸王龙作为最可怕的捕食者的这种刻板印象使它成为许多冒险小说和后来的电影中的完美反派——然而,部分原因是由于提出的重建(特别是长尾巴在地面上扫动)以及当时电影技术的局限性(使动态的、跳跃的恐龙难以实现),电影中看到的形象与书中看到的形象不同——电影向公众介绍了恐龙作为大型、笨重的动物,动作迟缓——强大,但不是移动和思维最快的。

参考文献

德沃斯基,A.:恐龙不断变化的观念。博士论文摘要

盖拉尔-瓦利,Y.(1987年):化石——消失世界的印记。《伽利玛出版社》,巴黎:208页

奥斯本,H.F.(1905年):暴龙和其他白垩纪食肉恐龙。《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公报》,21: 259–265

在线资源

奥尔,D.(2010年8月3日):跳跃的嗜奔龙,确实如此。访问日期:2010年8月4日

My name is David Bressan and I'm a freelance geologist working mainly in the Austroalpine crystalline rocks and the South Alpine Palaeozoic and Mesozoic cover-sediments in the Eastern Alps. I graduated with a project on Rock Glaciers dynamics and hydrology, this phase left a special interest for quaternary deposits and modern glacial environments. During my research on glaciers, studying old maps, photography and reports on the former extent of these features, I became interested in history, 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of geomorphologic and geological concepts by naturalists and geologists. Living in one of the key area for the history of geology, I combine field trips with the historic research done in these regions, accompanied by historic maps and depictions. I discuss broadly also general geological concepts, especially in glaciology, seismology, volcanology, palaeontology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society and geology.

More by David Bressan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