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两鸟在手可能比“霍比特人”头骨更好(至少在洞穴沉积物中)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在《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中,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


灯光闪烁,然后熄灭。空调的嗡嗡声停止了。雅加达喧嚣的喧嚣声和臭名昭著的交通堵塞慢慢地渗入房间,房间里只有我的笔记本电脑屏幕发出的微弱光芒。这是一个十月下旬的下午,雨季几天前开始,我正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的国家考古研究与发展中心。在我面前的桌子上,现在只有我的笔记本电脑屏幕发出的微光照亮,放着一个著名人类骨骼的复制品。这些精心排列在黑色天鹅绒薄层上的碎片代表着来自印度尼西亚弗洛勒斯岛良布亚洞穴的神秘人科物种——弗洛勒斯人

2003年发现的弗洛勒斯人,被亲切地称为“霍比特人”,让全世界的科学家感到惊讶,并挑战了许多人们认为已经了解的人类进化知识。关于弗洛勒斯人的有效性及其作为单独物种的地位,随后进行了激烈的科学辩论,其中许多辩论一直持续到今天。然而,在覆盖着黑色天鹅绒的桌子后面,靠墙高高堆放着数百个盒子和塑料容器,每个盒子和容器都包含着与弗洛勒斯人一起生活和死亡的其他动物的证据。我忍不住认为,这些盒子和容器,而不是桌子上的骨骼,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弗洛勒斯人的兴衰。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有助于确保今天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良布亚是弗洛勒斯西部的一个石灰岩洞穴,位于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山谷的南坡,随着时间的推移,瓦拉昌河将其切开。它的沉积物产生了大量的动物骨骼,尽管它具有明星地位,但“霍比特人”的遗骸在数量上远远少于其他动物的遗骸,如老鼠、侏儒象、科莫多巨蜥、蝙蝠,以及在我的案例中最重要的是鸟类。我第一次遇到良布亚的古鸟是在2006年,当时我第一次去雅加达。我尽可能地应对炎热的天气(毕竟我是北欧人),我每天都小心翼翼地拆开薄纸,结果发现里面装着鸟骨头,有些非常大,大多数都很小。我离开雅加达时,不禁感到有些不知所措。

现在,几年过去了,多次前往雅加达之后,良布亚的鸟类至少在比喻意义上说话了(从技术上讲,鹦鹉可能会说话,但它们和其他鸟类都会发出声音)。它们的故事令人着迷!虽然鸟类遗骸可能只占良布亚出土动物骨骼总数的1%左右(顺便说一句,这比人科动物的骨骼多得多),但它们始终存在于从沉积物顶层一直到洞穴底部的所有层中。最重要的是,鸟类的种类非常多样,这意味着“霍比特人”生活在一个充满鸟类的世界里。附近的森林是鸽子、鹦鹉、小型猫头鹰和苍鹰的家园。一只仓鸮可能栖息在入口旁边的东侧洞穴墙上。

在洞穴深处,雨燕在黑暗的裂缝中高高地筑巢在墙上。2011年我访问良布亚时,我很高兴看到活着的雨燕像杂技演员一样在洞穴里飞来飞去。我已经看了这些鸟的骨头几个月了,但当我看到它们在傍晚聚集在森林树冠上以昆虫为食时,我爱上了它们。化石雨燕骨骼的发现深度达9.5米,表明这些小鸟已经这样做了数万年了。它们拥有这个地方。

在整个史前时期,附近的瓦拉昌河偶尔的溢出可能会形成沼泽和泥泞地区,这些地区是各种水鸟的绝佳觅食地,包括鹬、鸻和滨鹬,它们用长长的喙在泥里探测和戳刺以寻找食物(主要是无脊椎动物)。栗鸢在河上巡逻捕鱼,或者在洞口附近闲逛,等待飞过的蝙蝠或雨燕的零食。翠鸟和小秧鸡可以在靠近河流的林地中找到,而小三趾鹑则在较高的干燥草原上匆匆走动。

尽管这个环境看起来很平静,但良布亚的生活并非一帆风顺。多只巨型秃鹳和秃鹫的遗骸说明了良布亚的黑暗面。侏儒剑齿象(一种已灭绝的大象近亲)的尸体,可能是被弗洛勒斯人带进洞穴的(Morwood et al., 2004, 2005; van den Bergh et al., 2009),肯定吸引了这些凶猛的食腐鸟类的注意。

它们现代的同类,非洲秃鹳和秃鹫,有着爱恨交织的关系。秃鹳发出信号,表示秃鹫可以安全地接近尸体,帮助它们寻找食物。但是,由于它们巨大的直喙不适合撕扯肉块,因此它们通常会恐吓秃鹫扔掉它们的肉块,甚至直接从它们那里偷肉。我们只能想象良布亚的场景会是什么样子。如果这些现代秃鹳和秃鹫的视频可以作为参考,我不会赌谁能得到剑齿象肉的最后残渣,但它可能不是霍比特人,甚至不是科莫多巨蜥

https://www.youtube.com/watch?feature=endscreen&NR=1&v=ufdlN93txqc

良布亚的鸟类遗骸为弗洛勒斯人描绘了一个生动而多彩的背景,但它们的意义远不止是霍比特人故事的配乐。鸟类与植被密切相关,它们在整个地层序列中的存在可以作为古生态信号,比哺乳动物的作用更大。当地气候的变化会影响植被,进而影响鸟类群落。更新世沉积物中各种各样的鸟类表明,良布亚周围有各种不同的栖息地,包括成熟且植物种类繁多的森林,这些森林为弗洛勒斯人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其他资源。在全新世沉积物中,鸟类多样性似乎有所下降。这很可能是由于全新世中的样本量较小而造成的偏差,但我们不能排除当地生态发生变化的可能。全新世时期水鸟的缺失(在更新世沉积物中很丰富)可能反映了气候向更干燥的转变,这与该地区的同位素数据一致(Westaway et al., 2009)。

然而,随着瓦拉昌河改变了河道,鹬和鸻可能不再被洞穴周围的环境所吸引。森林鸟类,如雨燕、鹦鹉和鸽子,完好无损地进入了全新世,这表明尽管在更新世末期气候转向更干燥,但附近仍有足够的森林来维持这些鸟类的种群。有趣的是,在更新世沉积物中观察到的大多数鸟类物种今天仍然在该岛上发现。虽然侏儒象、霍比特人、巨型秃鹳和秃鹫在更新世末期消失了,但大多数鸟类似乎并没有受到这次灭绝事件的影响,或者能够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是什么让它们如此不同?

随着更多材料的挖掘和研究,良布亚的鸟类动物区系不断增长,其古生态和古环境信号的分辨率将提高。它可能会向我们展示湿地和森林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什么变化,告诉我们谁在吃谁,以及每个角色何时出现在舞台上。此外,它使我们能够测试关于气候变化、灭绝模式以及人类进化的假设。

我听到一声咔哒声,空调又恢复了工作。冰凉的空气扑面而来。回到鸟类研究。

参考文献

van den Bergh, G. D., H. J. M. Meijer, R. A. Due, K. Szabo ́, L. W. van den Hoek Ostende, T. Sutikna, E. W. Saptomo, P. Piper, K. M. Dobney, and M. J. Morwood. 2009. The Liang Bua faunal remains: a 95 k.yr. sequence from Flores, East Indonesia. 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57:527–537.

Meijer, H.J.M., Sutikna, T., Saptomo, W.E., Due, R. A., Wasisto, S., James, H.F., Morwood, M.J., & Tocheri, M.W. Late Pleistocene-Holocene non-Passerine Avifauna of Liang Bua (Flores, Indonesia). The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33(4).

Morwood, M. J., P. Brown, Jatmiko, T. Sutikna, E. W. Saptomo, K. E. Westaway, R. A. Due, R. G. Roberts, T. Maeda, S. Wasisto, and T. Djubiantono. 2005. Further evidence for small- bodied hominins from the late Pleistocene of Flores, Indonesia. Nature 437:1012–1017.

Morwood, M. J., R. P. Soejono, R. G. Roberts, T. Sutikna, C. S. M. Turney, K. E. Westaway, W. J. Rink, J.-X. Zhao, G. D. van den- Bergh, R. A. Due, D. R. Hobbs, M. W. Moore, M. I. Bird, and L. K. Fifield. 2004. Archaeology and age of a new hominin from Flores in eastern Indonesia. Nature 431:1087–1091.

Westaway, K. E., R. G. Roberts, T. Sutikna, M. J. Morwood, R. Drysdale, R., J.-X. Zhao, and A. R. Chivas. 2009a. The evolving landscape and climate of western Flores: an environmental context for the archae- ological site of Liang Bua. Journal of Human Evolution 57:450–464.

图片:作者提供。

Hanneke J.M. Meijer is a vertebrate paleontologist and a Postdoctoral Fellow at the Institut Català de Paleontologia Miquel Crusafont (ICP) in Barcelona, Spain. Her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evolution, biogeography, paleoecology and extinction of island birds. She mainly works in Southeast Asia, but also manages to squeeze in a little bit of dodo here and there.

More by Hanneke J.M. Meijer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