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
科学家:Klaus Zuberbuhler,苏格兰圣安德鲁斯大学心理学教授,乌干达布东戈保护区野外站科学主任,科特迪瓦塔伊猴子项目联合主任,以及爱丁堡动物园“与人类进化相关的活链接研究中心”副主任。
观点:研究人类智能进化的科学家经常从我们最亲近的猿类亲戚那里寻找启示。“通过比较黑猩猩和倭黑猩猩与现代人类,我们可以推断出行为、动机和认知特征,这些特征是祖先的,或与猿类共享的,以及在过去500万到600万年间进化而来的衍生特征或人类独有的特征,”Zuberbuhler 说。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理想情况下,研究人员希望了解基因变异对同一物种内和密切相关物种之间健康、正常发育个体的行为、动机和认知有何影响。 Zuberbuhler 说,导致异常状况的基因缺陷“通常对理解基因如何影响正常个体的变异几乎没有帮助”。
问题:理想情况下,为了实验性地研究与智力相关的众多基因因素中的每一个,需要有代表这些基因无数组合的个体来观察结果——而且,实际上,每种组合都需要多个个体用于实验。科学家们可能不仅希望看到这些组合在一个物种中会发生什么,还希望比较密切相关物种(如人类、倭黑猩猩和黑猩猩)之间的结果。除了寻找或繁殖此类组合所涉及的巨大后勤困难之外,还存在对具有想要研究的智力水平的模型生物进行实验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解决方案?科学家们目前正在调查人类和密切相关物种中的数千个基因,以了解哪些基因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了变化,从而与人类智能的进化有关。 Zuberbuhler 说,他们还关注与认知密切相关的基因变异,例如 FOXP2,它与言语和语言有关。
Klaus Zuberbuhler 的图片,来自他的网页。
*
如果您有想推荐我采访的科学家,或者您是一位科学家,有一个您认为可能对科学来说太难的想法,请通过电子邮件toohardforscience@gmail.com联系我
在 Twitter 上关注“科学是否束手无策?”,通过关注 #2hard4sci 标签。
关于作者:Charles Q. Choi 是《大众科学》的撰稿人。他的作品也曾发表在《纽约时报》、《科学》、《自然》、《连线》和《LiveScience》等刊物上。在他的业余时间,他游历了七大洲。在 Twitter 上关注他@cqchoi。
文中表达的观点是作者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