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
量子纠缠是现代物理学的重要支柱,值得我们反思它是如何经过漫长时间才出现的。最初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一种富有洞察力但模糊的见解,它沉寂了几十年,才成为实验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并日益成为现代技术的一部分。
爱因斯坦最令人难忘的两句话完美地捕捉了量子力学的怪异之处。“我不相信上帝会掷骰子来玩弄宇宙”表达了他不相信量子物理学中的随机性是真实的,并且不受任何因果解释的影响。“幽灵般的超距作用”指的是量子物理学似乎允许影响以比光速更快的速度传播。当然,这让爱因斯坦感到不安,他的相对论禁止任何这样的超光速传播。
这些论点是定性的。它们针对的是量子理论所提供的世界观,而不是其预测能力。尼尔斯·玻尔通常被视为量子物理学的守护神,他捍卫量子物理学免受爱因斯坦的反复攻击。人们通常认为他是这场智慧之战的最终赢家。然而,玻尔的写作晦涩难懂。他曾说过“永远不要比你能够思考的更清楚地表达自己”,这是他一直坚持的座右铭。他的论点,就像爱因斯坦的论点一样,是定性的,几乎是高度哲学的。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争论虽然在历史上很重要,但无法通过实验解决——而实验是检验物理学中任何理论思想有效性的最终评判标准。几十年来,这种现象几乎被人们忽视了。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订阅我们的屡获殊荣的新闻,以支持我们。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出现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有影响力的故事。
这一切都随着约翰·贝尔而改变。1964年,他理解了如何将关于“掷骰子”和“幽灵般的超距作用”的抱怨转化为一个简单的涉及对两个粒子进行测量的 不等式。在上帝不掷骰子且不存在幽灵般作用的世界中,该不等式成立。如果两个粒子的命运交织在一起,那么如果我们测量其中一个粒子的属性,我们就会立即知道另一个粒子的相同属性——无论这些粒子彼此相距多远,该不等式都会被违反。这种粒子行为像孪生兄弟的状态被称为纠缠,这个术语由埃尔温·薛定谔引入。
即使是贝尔的工作也花了数年才获得认可。他的不等式在 1972 年首先由斯图尔特·弗里德曼和约翰·克劳瑟使用成对的纠缠光子进行了测试。十年后,阿兰·阿斯佩及其团队进行了更广泛的测试,消除了人们对该效应可能是一种实验伪像的疑虑。这些实验是《大众科学》的工作人员现在在其有趣的视频中戏剧化呈现的。
逐渐地,物理学家表明量子纠缠不仅怪异,而且有用。它是信息处理协议的资源,例如隐形传输、密集编码和量子计算。可悲的是,贝尔没有活到见证最近对纠缠的兴趣爆发的时刻。
小粒子的世界绝对是怪异的,但令我们物理学家兴奋的是,这种怪异也开始蔓延到日常的大事物世界。量子革命才刚刚开始。
另请参阅
- 大卫·凯泽 - 嬉皮士如何拯救物理学:科学、反文化和量子复兴[摘录]
- 乔治·穆瑟 - 乔治和约翰的量子纠缠精彩冒险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