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郁药瑞波西汀:科学界的“黑人问号”时刻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科学界偶尔会出现真正的“黑人问号”时刻。当你坐在那里,被一项新发现震惊,茫然地思考着……“好吧,现在怎么办?”

对于精神病学和行为药理学来说,其中一个时刻发生在几周前,当时《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了一项荟萃分析(Eyding et al., 2010)。该荟萃分析表明,抗抑郁药瑞波西汀(由辉瑞公司在欧洲销售,但在美国未销售,商品名为 Edronax、Norebox、Prolift、Solvex、Davedax 或 Vestra)不起作用。它不仅不起作用,而且是真的不起作用,并且事实证明,辉瑞公司没有公布其 74% 患者的推测性抗抑郁药数据。有些人报道称,该研究发现瑞波西汀甚至“可能有害”,但这不太正确。该研究的发现是,瑞波西汀产生的副作用更多(记录为“不良事件”),而不是安慰剂(正如可能预期的那样),但没有任何积极作用。虽然目前市场上许多抗抑郁药效果不佳,但大多数对大约 60% 的患者有效;事实证明,瑞波西汀甚至比这更糟糕。

事实证明,发表偏倚非常猖獗。辉瑞和灵北这两家公司进行的研究,没有公布大量数据,特别是显示无效和不幸的副作用的数据。有点不正当,是吧。但糟糕的科学终将暴露。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虽然瑞波西汀的销量从未与西酞普兰和氟西汀等更传统的抗抑郁药的销量相提并论,但这项研究仍然给目前可用于治疗抑郁症的药物疗法带来了重大障碍。西酞普兰和氟西汀等药物主要靶向神经递质血清素,而瑞波西汀则靶向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因此,当瑞波西汀等药物上市时,人们希望不同的化学重点可能会被证明更有效,或改变通常与抗抑郁药相关的副作用特征。但显然副作用变得更糟,而且事实证明,瑞波西汀对患者来说并没有那么有效。

这对研究抑郁症的科学家来说是一个艰难的时刻。为什么?因为瑞波西汀在我们的动物模型中效果非常好。它实际上是一个典型的抗抑郁药。它在强迫游泳试验和尾部悬吊试验等测试中产生急性效应(这些试验使用挣扎的变化作为抗抑郁药疗效的衡量标准)。它在海马体中产生神经发生,这被认为与抗抑郁作用有关。当行为药理学家在比较旧的抗抑郁药和新的抗抑郁药时,瑞波西汀经常被用作阳性对照,一种已知在选择的行为测试中具有效果的药物。

但它对患者不起作用。而患者才是重要的。现在,科学家们陷入了一个难题:哪里出了问题?这不仅仅是一个抗抑郁药不起作用的问题,而是我们用来研究抑郁症的测试的问题。它们真的有多有效?我们实际上是在模拟正确的东西吗?尾部悬吊试验和强迫游泳试验是否真的能检测到抗抑郁活性?如果它们没有检测到抗抑郁活性,那么它们实际上在做什么?这对抑郁症的神经化学理论和神经发生理论意味着什么?瑞波西汀影响两者,但仍然没有临床效果。这是否意味着这两种理论都是错误的?还是意味着它们是不完整的?我们究竟该何去何从?

我们可能需要新的模型来研究抑郁症,或者我们可能需要简单地重新定义和重新审视我们已有的模型。但关于瑞波西汀的最新发现提出了比关于制药公司、科学行为和患者疗效更多的问题。它们提出了关于我们研究抑郁症的方式以及我们需要衡量什么才能提出患者需要的疗法的问题。这使得研究抑郁症和其他精神疾病背后的可能机制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以了解它们如何运作以及我们需要检测哪些行为和变化,从而获得新的见解,以更成功、更少……瑞波西汀的方式来对抗抑郁症。

参考文献

Eyding et al. “瑞波西汀治疗急性重度抑郁症:已发表和未发表的安慰剂和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英国医学杂志,2010; 341:c4737。DOI: 10.1136/bmj.c4737

Kobayashi et al. “抗抑郁药对小鼠前额叶皮层神经化学反应及其在焦虑样和抑郁样行为临床前模型中的疗效:一项比较和相关性研究。”精神药理学,2008; 197(4):567-80。DOI: 10.1007/s00213-008-1070-6

Sacchetti et al. “瑞波西汀对大鼠脑内细胞外去甲肾上腺素和其他单胺的急性和慢性影响的研究。”英国药理学杂志,1999; 128(6):1332-8。DOI: 10.1038/sj.bjp.0702926

Dziedzicka-Wasylewska et al. “缺乏去甲肾上腺素转运蛋白的小鼠对抗抑郁药的影响。”神经精神药理学,2006; 31(11):2424-32。DOI: 10.1038/sj.npp.1301064

Malberg et al. “慢性抗抑郁治疗增加成年大鼠海马体的神经发生。”神经科学杂志,2000; 20(24):9104-9110。PMID: 1112498

关于作者:SciCurious 拥有生理学博士学位、哲学文学学士学位和生物学理学学士学位。她目前是一名博士后研究员。她的专业兴趣是神经生理学,特别是神经递质系统的相互作用。她的作品曾发表在ScienceBlogs、《卫报》和《纽约时报》上,并且她的作品曾两次收录在《开放实验室:最佳科学博客》中。她的博客是 神经质生理学(也可以在 Twitter 上找到)。

所表达的观点是作者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