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造人肉汉堡:生物伦理与“恶心感”

虽然它无法衡量,也并非总是可靠,但厌恶感可以作为判断伦理对错的指南。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群!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


在我于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生物伦理学的十年中,我一直倡导应用五项传统指导原则来评估新兴生物技术的伦理道德。这些指导原则是:行善、不作恶、公正、自主和尊重人的尊严。然而,在我脑海深处,还有另一项值得考虑的指导原则,即所谓的“恶心感”。

恶心感”最初由亚瑟·卡普兰博士提出,并由莱昂·卡斯博士在1997年反对克隆人类时普及开来。卡斯博士将生物伦理学中的“恶心感”定义为一种直觉反应,而非对新技术进行理性、伦理或道德上的违反。这里有一个极端的例子:现有的干细胞技术可以用来制造实验室克隆的人肉汉堡——这无疑会引发人们的恶心感。当然,目前没有已知的研究实验室在进行人肉汉堡的克隆,但许多科学家正在尝试克隆牛肉汉堡。

“恶心感”也被用来反对其他生物技术,如人-动物嵌合体。理论上,人类干细胞可以移植到动物的胎儿体内,以在动物模型中重建人类器官系统。自从早期在小鼠体内重建人类免疫系统的研究开始,科学家们已经开始在小鼠体内重建人类精子和卵子或脑细胞。虽然许多科学家了解这种动物模型在研究配子细胞分化和神经科学方面的价值,但实际上很少有人会从伦理上批准使用在小鼠体内产生的人类精子作为产生人类胚胎的精子来源。为什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恶心感”。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工作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用于生产供人类食用的实验室克隆人肉的技术,与克隆牛肉汉堡的技术类似;它涉及从活体动物身上无害地获取一小块肌肉组织,并分离出称为肌卫星细胞的单个肌肉干细胞。肌卫星细胞在实验室中可以相当快地繁殖,并且在适当的体外培养条件下培养时,会融合形成肌纤维。这些肌肉细胞和纤维层层叠在一起,形成生产培养食用肉所必需的基本成分。

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的马克·波斯特教授2013年创造了世界上第一个实验室培育的克隆牛肉汉堡。烹饪专家品尝了汉堡,得出的结论是,汉堡的味道像真肉,尽管有点干。干燥可能是由于肉中缺乏脂肪细胞,因为很难将脂肪细胞与肌肉细胞一起培养。最近的科学创新,如在合成器官中创建人造静脉,可以改善克隆汉堡的味道。

第一个牛肉汉堡耗资35万美元。目前,克隆牛肉的成本已降低了80%,至7万美元。商业目标是以10美元的价格生产一个五盎司的克隆汉堡。甚至还有一本烹饪书,其中包含45个使用体外肉或克隆汉堡作为主要成分的食谱。

生产克隆的动物来源汉堡的优点包括:a)为肉类生产创造更可持续的选择,b)消除动物废物(土地和水污染的重要来源),c)阻止牲畜产生甲烷气体(全球变暖的重要来源),以及d)生产不含饱和脂肪且富含ω-3脂肪酸的更健康的肉类。最后,克隆牛肉不涉及数百万头牛的屠宰,并且是解决潜在的虐待动物问题的可行替代方案。

生产实验室克隆的牛肉汉堡引发了另一个有趣的生物伦理困境。克隆牛肉汉堡是否会被犹太和伊斯兰学者分别视为符合犹太教规或清真认证?犹太教和伊斯兰教法律都要求在食用牛的肉之前进行宗教屠宰。有了克隆牛肉,就不需要屠宰动物。此外,如果克隆肉来源于猪肌肉,这些宗教学者会允许还是禁止食用?这些基于文化的伦理问题的解决方案仍有待决定。

历史教会了我们一些与克隆人肉的伦理道德相关的生物伦理教训。当1997年出现关于克隆多莉羊的报道时,尽管同卵双胞胎是人类克隆的自然先例,但在将该技术应用于克隆人类方面存在相当大的道德蔑视。关于将克隆技术应用于人类生殖的公众舆论现在正在缓慢转变。一项新的2016年发布的盖洛普民意调查发现,现在有13%的美国人认为克隆人类在道德上是可以接受的。支持人类克隆的个人比例处于15年来的最高水平,这可能反映了克隆技术在人类不孕不育和线粒体替代疗法中的潜在临床应用。

事实上,任何具有明确和必要医疗益处的新技术都有很高的可能性最终会被伦理接受,即使它最初引发了“恶心感”。这种情况在粪便移植的案例中也是如此,该移植最初被提出来治疗艰难梭菌感染。然而,研究表明,粪便移植在治疗其他疾病如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方面取得了进展,这大大提高了我们对微生物群在对抗各种疾病中的作用的理解,并削弱了“恶心感”的相关性。

目前还没有数据描述在伦理上可以证明生产和消费克隆人肉汉堡的潜在医疗、环境或营养益处。如果这些食物具有医疗益处,那么公众可能更容易接受它们的消费。

关于与生产克隆人肉汉堡相关的伦理挑战,我并不担心生产克隆人肉会导致社会沿着滑坡论证接受食人行为。与生产克隆牛肉汉堡不同,我强烈认为,为人类消费而生产克隆人肉确实违反了生物伦理——不是因为传统的指导原则或逻辑上的理由,而是因为“恶心感”。这种发自内心的反应可能不合逻辑,但根植于直觉的道德情感。在未来的一年里,当我在哥伦比亚学院向下一代教授生物伦理学时,我将把“恶心感”作为一项潜在的伦理指导原则提出来。我将听取我的学生们在将道德直觉应用于生物伦理学时的反应,以及他们是否同意我的观点,即这个词汇学的瑰宝应该作为额外的生物伦理指导原则被包括在内。

 

 

About John Loike

John D. Loike, Ph.D. is Director of Special Programs at the Center for Bioethics, faculty member in the Department of Physiology and Cellular Biophysics at Columbia University and Director for Biomedical Cross-cultural Education Program (BioCEP). He is the co-author of "Science-based Bioethics".

More by John Loike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