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纳·莱勒与创造力的新科学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


编者注 (8/1/12):2012年7月,乔纳·莱勒承认他在他的书《想象:创造力如何运作》中捏造了引言,这本书是这篇博文的主题。

鲍勃·迪伦陷入了困境。在穿越美国和英国的艰苦巡演的尾声,他告诉他的经纪人他要退出音乐界。他身体已经筋疲力尽——失眠和药物已经让他付出了代价——并且对自己的事业不满意。他厌倦了表演“Blowin’ in the Wind”和回答记者们重复的问题。在伦敦皇家阿尔伯特音乐厅完成一系列售罄的演出后,他逃到纽约州伍德斯托克的一间小屋,重新思考他的创作方向。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将永远改变摇滚乐。迪伦一安顿下来,就拿起铅笔,开始写下他脑海中浮现的一切。大部分都是无意识的意识流。“我发现自己在写这首歌,这个故事,这篇长篇的呕吐物,有二十页长,”他曾经告诉采访者。他正在写的歌像任何儿童读物一样开头——“很久以前”——但最终呈现出的是一部杰作,让布鲁斯·斯普林斯汀和约翰·列侬等人都感到敬畏。几个月后,《Like A Rolling Stone》发行,并获得了评论界的好评。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塑造我们今天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21世纪的创造力

每一次创造性的旅程都始于一个问题。对于迪伦来说,问题是他以前歌曲的可预测性和肤浅性。他没有充分挑战他的听众;他们太安逸了。迪伦真正想做的是用意想不到的来取代预期的。他想突破界限,避免迎合常态;他想重塑自己。

对于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来说,创造过程一直与更高的力量联系在一起;它关乎引导缪斯女神或驾驭一个人内在的阿波罗尼安和狄俄尼索斯精神;它是超凡脱俗的。科学几乎没有触及创造力。事实上,在20世纪下半叶,只有不到1%的心理学论文研究了创造过程的各个方面。这种情况在过去十年发生了改变。创造力现在是认知科学中最受欢迎的主题之一。

最新的成果是乔纳·莱勒的《想象:创造力如何运作》——今天发布。莱勒以类似《普鲁斯特是位神经科学家》《我们如何决定》的宏大风格,讲述了科学发明的和艺术突破的故事——包括迪伦的故事——同时穿插了来自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发现。从他的编年史中浮现出来的是,当我们成功或不成功地运用我们的创造力时,大脑中会发生什么,这幅图景更加清晰。问题是:创造力的秘诀是什么?

如何思考

创造力没有什么乐趣可言。突破通常是挫折、汗水和反复失败的尾声。想想百洁布的故事。早在 1980 年代,宝洁公司就聘请了设计公司 Continuum 来研究人们如何清洁地板。该团队“走访了人们的家,观看了数十人进行繁琐的地面清洁仪式。[他们] 详细记录了地毯的吸尘和厨房的清扫。当笔记不够时,他们在客厅里安装了摄像机。” 团队负责人哈里·韦斯特将录像描述为最无聊的东西。经过几个月的仔细研究录像带,他和他的团队对人们如何清洁地板的了解和任何人一样多——非常少。

但他们坚持了下来。最终获得了一个关键的洞察:人们花在清洁拖把上的时间比清洁地板的时间还多。那时他们意识到纸巾可以用作一次性清洁表面。百洁布于 1999 年春季推出,到年底,其销售额超过 5 亿美元。

发现和发明需要坚持不懈的工作和专注。但是,当我们在寻找洞察力时,从问题中抽身出来并放松身心也至关重要;无意识的头脑需要时间来仔细思考,然后洞察力才会出现——史蒂夫·柏林·约翰逊称之为“孵化期”。这就是亚瑟·弗莱的故事,莱勒生动地将其呈现出来。

1974 年,弗莱参加了他的 3M 同事斯宾塞·西尔弗关于一种新型粘合剂的研讨会。这是一种弱粘合剂,甚至不足以将两张纸粘在一起。弗莱试图想出一个应用,但最终放弃了。

同年晚些时候,他发现自己在教堂的合唱团里唱歌。他对他用来标记赞美诗书页面的临时书签感到沮丧;它们要么掉出来,要么卡在缝隙里。他真正需要的是一种粘性足够强的胶水,这样他的书签就可以粘在页面上,但又足够弱,这样当他取下它们时就不会撕破纸张。就在那时,他有了顿悟的时刻:为什么不使用西尔弗的粘合剂来做书签呢?他称之为便利贴。

弗莱的故事与历史上关于洞察力的故事不谋而合。亨利·庞加莱以在乘坐公共汽车时想出非欧几里得几何而闻名,然后就是牛顿的苹果引发的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启示。莱勒深入研究了相关研究,从神经学层面理解这些故事。马克·荣格-比曼、约翰·库尼奥斯和乔伊·巴塔查里亚的迷人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充分的理由来采纳莱勒的建议:“与其坚持不懈地专注,不如洗个热水澡,或者打打乒乓球,或者在海滩上散步。”

因此,当谈到创造过程时,重要的是在休息和红牛之间取得平衡。正如莱勒解释的那样:“洞察过程……是一种微妙的精神平衡行为。起初,大脑将稀缺的注意力资源集中在一个问题上。但是,一旦大脑充分集中,大脑皮层就需要放松,以便在右半球寻找更遥远的关联,这将提供洞察力。”

其他人

创造过程的另一面是其他人。世界上的伟大想法既与我们周围的人有关,也与进入教科书的个人有关。为了探索我们周围的人如何影响我们的想法,莱勒解释了布莱恩·乌兹的研究,他在几年前开始回答这个问题:是什么决定了百老汇音乐剧的成功?

乌兹和他的同事贾勒特·斯皮罗彻底检查了一个数据集,该数据集包括 1945 年至 1989 年间在 474 部音乐剧中工作的 2,092 人。他们考虑了评论和财务成功等指标,并控制了才能以及任何经济或地域优势——纽约市的大型音乐剧可能会扰乱数据。他们发现,制作失败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过多的志同道合:“当艺术家们非常亲近,以至于他们都以相似的方式思考时……戏剧创新[被扼杀了]。” 另一方面,当“艺术家们互不认识时,他们很难一起工作和交流想法。” 相比之下,成功的制作在其成员中找到了新颖性和熟悉度之间的均匀分布。这就是西区故事如此受欢迎的原因:它平衡了新鲜血液和行业资深人士。

这就是网站 InnoCentive.com 教给我们的。正如马特·里德利所说,InnoCentive 是一个想法去发生性行为的网站。框架很简单:“寻求者”访问网站发布他们的问题给“解决者”。这些问题并非微不足道,但回报却很丰厚。例如,桑德勒-肯纳基金会目前正在为任何能够创建“用于在早期发育阶段识别腺癌和神经内分泌胰腺癌的诊断工具”的人提供 10,000 美元的奖励。另一家公司正在向任何能够防止冷冻食品包装内结冰的人提供 8,000 美元的奖励。

InnoCentive 的非凡之处在于它有效。哈佛商学院教授卡里姆·拉卡尼进行了一项研究,发现 InnoCentive 上发布的约 40% 的难题在 6 个月内得到解决。其中一些问题甚至在几天内就解决了。“想一想,片刻,”莱勒说,“这是多么奇怪:一个由互不相识的陌生人组成的松散网络,竟然解决了礼来、卡夫食品、SAP、陶氏化学和通用电气等财富 500 强公司——这些公司的研发预算高达数十亿美元——一直未能解决的挑战。”

秘诀在于外部思维

InnoCentive 上的问题解决者在他们的领域边缘工作时最有效。换句话说,化学家没有解决化学问题,他们解决了分子生物学问题,就像分子生物学家解决了化学问题一样。虽然这些人足够接近以理解挑战,但他们又没有那么接近,以至于他们的知识束缚了他们,并导致他们像公司科学家一样遇到相同的绊脚石。

这就是西区故事的教训:伟大的想法在正确的心灵平衡下蓬勃发展。约翰·多恩说得对: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结论

想象中可以获得很多精彩的见解,莱勒出色地收集了历史故事,使相关的心理学研究栩栩如生。我在这里提到的几个故事和研究只是冰山一角。

当我问他他的书的要点是什么(如果只能有一个要点)时,他说

更大的教训是,创造力是各种不同过程的统称。如果您真的想解决最难的问题,您将需要所有这些小技巧才能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认知科学关于创造力的说法如此重要的原因。

他是对的。我们认为创造力是一件独特的事情,人们要么有创造力,要么没有创造力,但莱勒讨论的实证研究讲述了一个不同的故事。创造力涉及任何人都可以访问的多种认知过程。

这就是为什么迪伦的故事如此重要:这是一个音乐家不满意自己的创作方向,获得顿悟,不知疲倦地工作,将这种顿悟和新的声音带入生活,最终改变常态的故事。迪伦的天才不在于其他人不具备的特定技能。而在于他有能力在创造过程中运用大脑的正确部分在正确的时间。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迪伦,但《想象》提醒我们,尽管创造力看起来神秘而神奇,“但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可能了解想象力实际上是如何运作的。”

作者谨此感谢乔纳的来信。

About Samuel McNerney

Sam McNerney graduated from the greatest school on Earth, Hamilton College, where he earned a bachelors in Philosophy. After reading too much Descartes and Nietzsche, he realized that his true passion is reading and writing about cognitive science. Now, he is working as a science journalist writing about philosophy, psychology, and neuroscience. He has a column at CreativityPost.com and a blog at BigThink.com called "Moments of Genius". He spends his free time listening to Lady Gaga, dreaming about writing bestsellers, and tweeting @SamMcNerney.

More by Samuel McNerney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