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我从没意识到限制我蹒跚学步的孩子使用电子屏幕会有多难。尽管我努力了,但他对我 iPhone 的熟练程度,据我所知,是同龄人的标准水平。他甚至开始称之为“我的手机”,并且当给他的旧太阳能计算器玩具不能做它“应该”做的事情(即播放音乐、玩游戏、拨打电话等)时,他感到困惑。无论是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还是电视,孩子们都可以用科技做很多事情——而且它是直观且易于操作的。我们一个朋友的孩子甚至尝试滑动杂志页面,当它没有电子翻页时感到沮丧。
马克·普伦斯基在他 2001 年的里程碑式文章中提出的“数字原住民”和“数字移民”之间的鸿沟,在本世纪的每一年都变得越来越宽。与过去三十年中见证技术缓慢融入现代文化的教师和家长不同,今天的学生从出生起就沉浸在数字时代。人们开玩笑说他们的孩子可以为他们编程电脑(孩子们为录像机编程的旧笑话现在已经过时了),并且这种对技术的掌握使数字原住民能够以与我们许多人在年轻时完全不同的方式参与世界。虽然我们许多人可能会哀叹童年的这种变化,并渴望回到棒球和户外活动比电子游戏更流行的时代,但现实是技术将继续存在,儿童和成人一样都是技术的消费者,无论好坏。
既然现在的孩子都被归类为对所有数字事物都很熟悉的原住民,人们会认为他们应该能够掌握任何带有“开”按钮的设备的操作。这种观点错误地将所有技术,包括电子游戏和在线搜索引擎,归为同一类。仅仅因为一个孩子会立即抓住机会编程电视来录制他或她最喜欢的节目,并不意味着他或她会以同样的热情对待课堂学习工具。根据我们的经验,如果学生在前几个搜索结果页面中找不到互联网搜索的答案,他们会说“我找不到”,而不是调整他们的搜索,或深入重新检查结果。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我们这些“数字移民”记得通过阅读成堆的期刊、书籍和期刊档案来撰写研究论文。当我们进行在线研究时,我们意识到互联网是多么具有革命性,因为我们知道以前是什么样的。然后我们将这些研究技术应用于在线搜索引擎,发现我们的任务更容易完成。我们的学生没有“前互联网”世界的参照系。他们习惯于使用提供即时满足感的直观电子产品,当他们不能快速“完成”时,他们往往会感到沮丧。作为教师,重要的是我们要意识到,我们欣赏互联网的便利,因为我们通过与学生不同的视角来看待它。
在我们最近的八年级课堂项目中,我们使用了一个在线演示工具,虽然它具有令人钦佩的教育潜力,但无法以直观的方式进行导航。它允许学生创建关于美国重建各个方面的多媒体演示文稿。然后,学生可以口头评论同伴的作品,让他们了解重建的每个不同方面。我们认为,既然我们的学生是数字原住民,这应该不成问题,他们应该能够弄清楚。哦,我们错了。在平息了随之而来的近乎叛变,平息了“我不明白”和“我的不好用”的合唱,并帮助安抚我们的学生后,我们意识到我们误解了数字原住民的概念。并非所有技术都是为这些学生平等访问而创建的,他们的熟练程度通常取决于完成给定任务所需的耐心和决心。数字原住民对技术的这种掌握所掩盖的是,他们没有能力以他们对更令人满意的技术追求所投入的同样毅力来对待新的课堂学习工具。
在《全球成就差距》一书中,托尼·瓦格纳(2008)引用了戴尔电脑公司的迈克·萨默斯的话,他指出,“可用的信息太多了,几乎太多了,如果人们没有准备好有效地处理信息,它几乎会让他们停滞不前”(第 36 页)。这就是我们的学生所处的位置;研究本质上要求学生筛选数据,花时间处理哪些是相关的,哪些是不相关的。挖掘这无数的信息需要与使用简单、直观的技术不同的技术能力。这常常会降低他们在处理具有挑战性的技术和/或基于研究的任务时的自我效能感。
这并不是说被归类为数字原住民在课堂上没有任何好处。今天的许多学生——那些能够使用这些技术的学生——可以在 iMovie 上编辑看起来专业的自制电影,将他们的作品质量提高到几年前几乎不可能达到的水平。大多数人可能知道使用哪个应用程序来跟踪他们的家庭作业,甚至知道如何制作类似抽认卡的学习辅助工具来帮助他们学习。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花必要的时间来弄清楚如何使用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网站,或者会以探究的姿态来处理问题。
这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即如何激励学生坚持不懈地查看互联网搜索结果,如何接触可能需要更多解决问题技能的新技术,以及如何处理不像玩电子游戏那样即时满足的任务。作为教师,我们的角色是帮助学生培养独立和协作解决问题的技能,同时使用 21 世纪的技能,而不是依赖技术来完成所有的思考。仅仅因为这些学生是数字原住民,并不意味着他们不需要指导来驾驭数字世界——无论是学习如何从大量数据中辨别重要和相关信息,还是能够探究和解决需要时间、思考和精力的难题。
参考文献
Prensky, M. (2001). 数字原住民,数字移民. On the Horizon, MCB University Press, Vol. 9 (No. 5)
Wagner, T. (2008). 全球成就差距. New York, NY: Basic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