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行:亚洲熊胆非法贸易猖獗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


根据一份来自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TRAFFIC International)的新报告,尽管国家和国际法律禁止或限制这种做法,但在亚洲12个国家,为传统医药用途销售熊胆的现象仍然十分猖獗。该组织是一个野生动物贸易监测网络。

胆汁,也称为胆,是一种在肝脏中产生并储存在胆囊中的液体,以帮助消化。亚洲传统医学使用胆汁或胆囊来“治疗”各种疾病,包括癫痫、肌肉疼痛、瘀伤、喉咙痛、脱发和痔疮,或“清理”肝脏。这些药用声称都没有科学依据,尽管胆汁的一种成分熊去氧胆酸(UDCA)被用于胃旁路手术和治疗肝病。(商业药理学 UDCA 的主要来源是牛。)

世界动物保护协会称,熊胆最近也出现在非医药产品中,如洗发水和葡萄酒。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能够继续存在。


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TRAFFIC)在亚洲12个国家的传统医药销售点发现了熊胆,其中最显著的国家是中国、马来西亚、缅甸和越南。胆汁通常来自中国、日本、俄罗斯和老挝。其中一些熊是人工饲养的。另一些熊在野外被捕获,然后被安置在“养熊场”中,在那里它们通常被关在狭小的笼子里,无法站立或移动,而它们的胆汁每天最多被抽取三次,通过插入胆囊的导管或注射器抽取。许多熊在这种状态下被饲养多年,甚至十年。另一些熊则被杀死,它们的胆囊被取出。

这种贸易中最常用的两种熊种是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和马来熊(Helarctos malayanus),这两种熊都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 I,该公约禁止对这些动物、其部分或衍生产品进行国际商业贸易。这两个物种也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易危物种。

当地法律各不相同,一些国家,如中国,允许在其境内销售熊胆,但所有跨境贸易均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禁止。

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TRAFFIC)报告的主要作者凯特琳-伊丽莎白·弗利在一份准备好的新闻稿中说:“熊的身体部位和产品的猖獗非法贸易继续破坏《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该公约本应是世界上监管跨境野生动物贸易的最有力工具。“亚洲黑熊和马来熊都受到偷猎和非法贸易的威胁。对熊胆的需求是这种贸易背后最大的驱动力之一,如果熊的保护工作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减少这种需求。”

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TRAFFIC)表示,绝大多数熊胆贸易都是非法的,而且所有这些贸易都威胁着亚洲熊种。该组织呼吁更好地执行现有法律,对那些被抓到“收集、销售、购买、运输或持有”熊的身体部位和衍生产品(如药丸和粉末)的人处以更严厉的惩罚,并立即关闭任何地方发现的非法养熊场。国际野生物贸易研究组织(TRAFFIC)还寻求在中国和日本制定更严格的法律,为缅甸的熊提供更大的濒危物种保护,并对俄罗斯熊胆来源进行更多研究,但本次报告未对此进行研究。

在中国,情况可能已经略有转变,一家销售熊胆的公司计划在当地证券交易所上市,这引发了今年二月数千条Twitter抗议帖子。抗议活动没有直接取得任何成果,但它们确实表明在中国,对养熊场的支持正在减少。去年,中国新华社报道称,该国养熊场的数量已从 1990 年代中期的 480 家下降到 2010 年的仅 65 家。但这仍然意味着在这些养熊场中圈养着数千只熊——而且这种做法在那里仍然是合法的。

 

照片:一只亚洲棕熊被关在笼子里,准备抽取胆汁。 ©TRAFFIC 东南亚。经许可使用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