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加拿大的生物学家们感到鼓舞,极度濒危的温哥华岛旱獭(Marmota vancouverensis)正在重新学习如何成为旱獭——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该物种的数量锐减,以至于这些动物几乎丧失了作为社会群体生存的知识。
在被称为阿利效应的经典案例中,温哥华岛旱獭经历了社会崩溃,当它们的数量下降时,反过来使该物种更难以生存。阿利效应最早由动物学家沃德·克莱德·阿利于1931年提出,他认为当一个物种的种群崩溃时,其社会结构也会崩溃,使其更有可能灭绝。
这种稀有的旱獭是世界上最极度濒危的哺乳动物之一。在几十年前几乎灭绝之后,M. vancouverensis 受益于多伦多动物园和其他机构主办的圈养繁殖计划,但这条路并不容易。种群数量从25到30只波动到300只,然后降至75只。今天,大约有210只生活在野外。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根据贾斯汀·布拉谢尔斯的说法,他是一项新研究的合著者,该研究发表在《动物生态学杂志》6月9日的在线版上。旱獭群过去依靠群体互相警告捕食者的存在。但几年前,只有25只野生温哥华岛旱獭分散在一个200公顷的保护区内。“那么,当一个群体中只有一名成员时会发生什么?基本上没有人为你守望相助,”布拉谢尔斯告诉《维多利亚时代殖民者报》。布拉谢尔斯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工作期间进行了这项研究。他现在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自然资源学院的野生动物生态学助理教授。
在2001年至2005年为期五年的研究过程中,布拉谢尔斯和他的团队发现,随着旱獭数量的减少,它们彼此之间不太可能交流,并且更有可能对同伴表现出攻击性。结果,它们的捕食率增加了。旱獭也更可能长距离游荡(有时跨越两座山)寻找其他旱獭,这削弱了它们的体质,使它们更容易成为捕食者的目标。此外,动物需要一起冬眠以增加它们度过冬天的机会。
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M. vancouverensis正在被重新引入野外(今年夏天还将放生另外80到90只圈养繁殖的旱獭)——而且它们终于在自然条件下繁殖,这是它们几年前没有做到的。“我们现在可以测试它们是否会重新获得它们的社交性,它们是否会记得发出警报声,”布拉谢尔斯说。
根据旱獭恢复基金会的唐·道尔的说法,迹象已经很好。“现在我们已经将一些种群恢复到更大的规模,我们正在获得各种口哨声和正常行为,”他告诉报纸。
图片:温哥华岛旱獭,来自旱獭恢复基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