亟危大熊猫需要重新种植竹林以恢复栖息地连接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大熊猫的栖息地过于分散,需要重新连接,以便这种濒危动物能够维持其遗传多样性。

这项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研究人员在北京进行,于7月23日发表在开放获取期刊

BMC Genetics.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 通过购买订阅,您将有助于确保未来能够继续报道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大熊猫 (Ailuropoda melanoleuca) 过去与人类相对隔离地生活,但20世纪带来了村庄、城镇、道路、水坝和其他项目,这些项目现在阻止了小范围的大熊猫种群互相访问和交换遗传物质(换句话说,繁殖)。

研究人员考察了小相岭和大相岭山脉的四个栖息地斑块,每个斑块之间的平均距离为76公里。 共收集了192个粪便样本,揭示了53种独特的基因型。 研究人员表示,这表明熊猫种群内部存在碎片化的迹象。

该研究的共同作者之一,中国科学院的魏辅文在一份准备好的声明中说:“这些结果表明,如果目前分散的竹林之间的连通性得到增强,基因流动将会得到加强。 这对于保护工作可能非常重要,因为基因流动是维持物种内遗传多样性和抵消栖息地破碎化负面影响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我们如何让熊猫重新连接? 研究人员表示,需要重新种植竹林,这将为大熊猫提供足够的食物来漫游和混合它们的种群。 作者在论文的结论中写道,这样做将“恢复这些地区大熊猫种群的生存能力”。

没有人确切知道野外还剩下多少大熊猫,尤其是在2008年四川省发生破坏性地震之后。 明年,中国将开展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上一次调查是在1998年至2002年之间进行的。 正如魏在六月发表在

Cosmos上的一篇文章中讨论的那样,该调查将使用一些与这项新研究中使用的相同的分子技术(DNA指纹图谱)来计数动物,并且该调查旨在更好地评估野外熊猫的种群数量。

照片:大熊猫,由BMC Genetics提供。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