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作者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
根据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本已稀有的长江江豚 (Neophocaena phocaenoides asiaeorientalis) 在未来 30 年内面临 80% 的数量下降。
目前,约有 1000 头淡水江豚生活在中国长江及其周围湖泊中,与 1991 年的 2700 头和 2000 年的 2000 头相比有所下降。研究所首席研究员王丁告诉新华社,这一数字继续以每年 6.4% 的速度下降,“未来 10 年将是保护该物种的关键时期。”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长江江豚的栖息地因水利开发而退化,包括葛洲坝和三峡大坝以及支流中约 1300 座较小的水坝。”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2007 年的报告世界十大濒危河流指出,这条河也受到污水和工业径流的严重污染。王丁在 2008 年的另一项研究中发现,许多江豚死于暴露于汞、杀虫剂、多氯联苯和其他污染物。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除了优质淡水栖息地的丧失外,调查队还发现,长江(一条主要的航运路线)上大量船只的存在可能导致江豚繁殖频率降低,这对于一个繁殖率已经很低的物种来说是一个令人担忧的情况。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数据,江豚的妊娠期为 11 个月,每次只产下一头幼崽。
合法和非法的捕鱼活动也威胁着江豚。伦敦动物学会称,从 1990 年代开始,一些不择手段的渔民开始采用一种名为电鱼的技术,这种技术会将致命的电流释放到水中,杀死船只周围 20 米范围内的所有生物。
直到最近,人们对江豚知之甚少。 2010 年进行的基因测试显示,长江种群与其他生活在中国南海和黄海沿海水域的江豚在基因上有所不同。
长江也曾是白鱀豚 (Lipotes vexillifer) 的家园,这是一种淡水海豚,于 2007 年被宣布功能性灭绝。
照片:无鳍黑江豚,相关亚种,Kenichi Nobusue 摄,来自 Flickr。根据知识共享许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