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千年,麋鹿重返野外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仅反映作者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


很少有物种像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又名大卫神父鹿,那样濒临灭绝却又幸存下来。几个世纪以来,这种珍稀的中国动物一直只存在于圈养环境中。现在,在它们从故土消失100多年后,麋鹿正在迈出重返野外的第一步。

过度捕猎导致麋鹿在公元200年左右首次濒临灭绝。在那之后的几个世纪里,这种鹿只生活在靠近现代北京的皇家猎苑的围墙内,只有中国皇帝才被允许在那里狩猎。1894年的一场洪水几乎淹死了所有的麋鹿,只剩下20到30只。其余的在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中被射杀并吃掉。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产出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有影响力的报道。


但麋鹿的故事并没有就此结束。几十年前,一位名叫阿尔芒·大卫的法国传教士将几只麋鹿带到了欧洲,在那里它们获得了西方的名字,大卫神父鹿。最后的18只鹿最终到达了英国贝德福德公爵的庄园,在那里它们再次成为私人猎捕的畜群。

这些鹿在英国繁殖了数十年,直到1985年,第一批麋鹿被送回中国。随后又送回了更多,麋鹿继续繁殖。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如今全球数量已超过2000只。

现在,根据《中国日报》报道,其中一些鹿首次过上了“半野生”的生活:“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的大约300只麋鹿现在是‘半野生’的,这意味着在严酷的冬季它们仍然由工作人员喂养。这些鹿很挑食,只喜欢最嫩的水生植物和草的嫩芽,这意味着寒冷的月份对它们的生存提出了挑战。”

当然,麋鹿的问题还没有结束。由于整个种群都由仅有的18只动物繁衍而来,该物种面临着潜在的危险,即缺乏遗传多样性。《中国日报》报道称,“近亲繁殖导致了一系列生殖问题,包括受频繁的异常和难产影响的低出生率”以及性别比例失衡。

与此同时,麋鹿的潜在栖息地持续萎缩。国家林业局中国全球环境基金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办公室技术顾问吴浩汉表示,“我们必须保护它们的栖息地,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它们引入自然环境。如果栖息地被破坏,它们就只能在圈养环境下生存。”

尽管如此,在经历了这么多世纪的逆境求生之后,很高兴看到这个物种正在茁壮成长,并朝着回归自然迈出步伐。

要了解更多关于大卫神父鹿的信息,请寻找罗伯特·特威格的优秀著作《灭绝俱乐部》(可惜已绝版)。

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