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树木生长更快,但幼苗扎根困难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仅反映作者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


城市地区正在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是受城市生活影响的树木数量也在增加。虽然发展常常导致森林砍伐,但在城市的阴影下仍然生长着大量的树木。根据2000年发布的一份报告,美国2.8%的树冠覆盖率在城市中,近四分之一位于周围的都市区(城市县)。

城市树木必须应对与乡村地区或原始森林树木非常不同的生长条件。城市是臭名昭著的热岛:沥青和深色屋顶吸收足够的热量,与周围的非城市地区相比,平均夏季夜间温度升高 2-5°F,晴朗的夜晚甚至高达 22°F。更热的夜晚意味着更多的蒸发,可能导致土壤水分流失。由于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加,二氧化碳水平更高。汽车和化肥的普及增加了污染径流,改变了土壤的养分有效性。

适应非城市生活方式的树木在这些环境下表现如何?根据发表在《城市生态系统》杂志上的一项研究结果,在美国太平洋西北地区常见的针叶树西部红雪松(Thuja plicata)生长速度更快,但产生的幼苗更少,这可能会使这些城市森林生态系统走上不可预测的长期轨迹。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提供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有影响力的报道。


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和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比较了西雅图城市内(每平方英里 5,000 至 12,000 人)、城市外农村地区(每平方英里 150 至 3,000 人)以及雷尼尔山国家公园(无人区)的原始森林中的林地,测量了气温和土壤氮含量作为养分的替代指标。他们通过数树木年轮和测量周长来测量西部红雪松的生长速度,并统计了三种森林类型中的幼苗数量。选择该物种是因为它是一种晚期演替树种,即使在森林树冠下相对黑暗的环境中也能生长。

正如预期的那样,城市和乡村森林的环境截然不同:城市中的气温和土壤氮含量都较高。但与先前的一项长期研究(该研究将太平洋西北地区树木死亡率增加归因于气温升高)相反,城市中的西部红雪松比乡村的生长得更快。作者推测,较高的温度延长了生长期,使每棵树有更多的时间向天空伸展,而过量的氮可能起到了肥料的作用。

然而,即使在同一个物种内,环境变化也未必像对成年树木那样有利于幼苗的生长。幼苗对土壤湿度非常敏感,在温暖气候下,蒸发增加会导致幼苗更容易脱水。而额外的氮冲击可能会使幼苗不堪重负,导致其死亡。

鉴于这些预测,研究人员预计会看到幼苗成活率的梯度变化,城市中幼苗最少,乡村森林中较多,原始森林中最多。但令他们惊讶的是,与原始森林相比,城市和乡村地区的西部红雪松幼苗数量都“低得惊人”。

很难弄清楚为什么幼苗在发达地区未能生长:这可能是由气温升高和氮含量增加(研究人员明确测量的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这些因素的间接影响引起的,例如土壤水分减少。城市和乡村森林的人类活动较多,因此这些受干扰较多的森林中的幼苗可能被踩死。城市和乡村森林中的树木也可能太年轻,无法产生大量幼苗。原始森林有更多的成熟树木,这些树木产生更多的富含种子的球果。

这些发现对城市森林意味着什么?结合早期论文的结果,气温和氮含量的升高——与全球变暖预期的结果并无不同——显然正在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各种树种的生长和繁殖。最终,这可能会调整我们在区域森林中看到的典型物种组成。

在不同的地区,随着森林的成熟,会有一系列相当可预测的物种进行定殖、繁荣和变得稀有,这个过程被称为演替。例如,在太平洋西北地区,西部红雪松往往是最后进入森林的物种之一,取代了 ранее 占据生态系统的其他物种。如果环境变化阻止其成功繁殖,那么它可能不再是成熟的城市太平洋西北地区森林中的常见物种,而是在新环境中茁壮成长的物种将取而代之。

这并不意味着森林会衰败或消失——它们可能只是看起来与我们最熟悉的森林不同。

O’Brien A.M.,Ettinger A.K. & HilleRisLambers J. (2012)。城市森林碎片中的针叶树生长和繁殖:未来对全球变化的响应预测因素?,《城市生态系统》,15 (4) 879-891。DOI: 10.1007/s11252-012-0250-7

Hannah Waters is a science writer fascinated by the natural world, the history of its study, and the way people think about nature. On top of science blogging, she runs the Smithsonian's Ocean Portal, a marine biology education website, and is science editor for Ladybits.

Hannah is a child of the internet, who coded HTML frames on her Backstreet Boys fanpage when she was in middle school. Aptly, she rose to professional science writing through blogging (originally on Wordpress) and tweeting profusely. She's written for The Scientist, Nature Medicine, Smithsonian.com, and others.

Before turning to full-time writing, Hannah wanted to be an oceanographer or a classicist, studying Biology and Latin at Carleton College in Northfield, Minnesota. She's done ecological research on marine food webs, shorebird conservation, tropical ecology and grassland ecosystems. She worked as a lab technician at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studying molecular biology and the epigenetics of aging. And, for a summer, she manned a microphone and a drink shaker on a tour boat off the coast of Maine, pointing out wildlife and spouting facts over a loudspeaker while serving drinks.

Email her compliments, complaints and tips at culturingscience at gmail dot com.

More by Hannah Waters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