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所谓“第二人生”:你是你的虚拟化身吗?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Twitterati 可能已经知道,上周,我与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写作教授(以及同为作家/物理爱好者)汤姆·莱文森在虚拟世界“第二人生”中,参加了由BlogTalk Radio主持的 Virtually Speaking Science (VSS) 播客。我们聊了数学和微积分、好莱坞“科学”、科学写作的黯淡(或不那么黯淡?)的未来,并就伴随图书项目的作家焦虑感表示同情。

收听网络电台,节目是 Blog Talk Radio 上的 Virtually Speaking Science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关于发现和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事实上,我已经签约为 VSS 主持我自己的每月一小时的讨论,加入汤姆和另一位 VSS 主持人,MSNBC 的艾伦·博伊尔。听众人数确实不多。尽管拥有约 1500 万用户,“第二人生”从未像《魔兽世界》和许多其他 MMO 那样获得相同的主流市场渗透率,这可能是因为用户界面坦率地说有点笨拙和笨拙(并且渲染程序加载速度慢得令人抓狂)。但是那些经常使用它的人是铁杆粉丝。我们当然希望扩大受众范围,无论是在“第二人生”中进行“现场”活动,还是通过 BlogTalkRadio 提供的音频:VSS 网站上存档了一些精彩的讨论,而且还会有更多。

我的节目将在每个月的第二个星期三播出,从 10 月 10 日开始,我希望你能加入我们——即使不是在“第二人生”本身,至少可以通过 BlogTalkRadio 加入。我已经积累了一份令人印象深刻、口齿伶俐的潜在嘉宾的简短名单——假设他们愿意创建一个虚拟化身。令人高兴的是,似乎有几个人对这个概念非常感兴趣,愿意这样做。

为什么不呢?这只是我在每篇文章开头使用的 Jen-Luc Piquant 心情头像的更精细版本。诚然,这种活动可能带有淡淡的自恋气息,但这只停留在最肤浅的层面上。深入挖掘人类自我表现的心理学,虚拟化身只是自我的一种技术支持的延伸。我们的虚拟体验的丰富性取决于我们与虚拟化身建立牢固的联系。

几年前,当我的配偶(他的潇洒虚拟化身名为 Seamus Tomorrow)作为计算天体物理元研究所 (MICA) 的一部分进行虚拟物理讲座时,我加入了“第二人生”(作为 Jen-Luc Piquant),MICA 是一个非营利组织,直到今年早些时候该项目结束前,一直在“第二人生”中举办公共活动。我们有一栋现代主义风格的房子,家具稀疏但布置雅致,还有一只可爱的小猫咪虚拟化身,名叫 Miss Kitty,她带着玩具球到处跑,并在我们抚摸她时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

“虚拟化身”一词源于梵语,描述了印度教神毗湿奴在地球上的各种化身。正如毗湿奴居住并赋予他在凡间的人类宿主以生命一样,一个人可以构建一个数字代表,通过它他或她可以在虚拟领域进行互动。实际上,自从 4000 多年前游戏发明以来,人类就一直在使用代币来代表玩家——包括经典的棋盘游戏“大富翁”,在游戏中,人们可以选择任意数量的小金属片来标记自己在棋盘上的“位置”。

当人们开始在线互动时,许多人选择小型的静态缩略图图像来代表自己,这自然而然地扩展到了电脑游戏。这个术语最初在 1986 年的在线角色扮演游戏 Habitat 中被用来描述完整的虚拟身体,尽管尼尔·斯蒂芬森 1992 年具有开创性的赛博朋克小说 雪崩 被广泛认为将“虚拟化身”带入了主流文化。

虚拟化身可以是真实自我的准确再现,也可以是幻想自我(精灵、龙、亚马逊天使),甚至是理想自我——你可能想成为的人,在一个没有通常约束的世界中。“我们都有我们在未来设想的自我,它们可以作为非常强大的激励目标,”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学家迈克尔·斯特鲁布在我去年冬天访问该部门时向我解释说。“我们可能会呈现一个目前可能不真实的自我,但也许我们希望它是真实的。我们希望其他人可能会接受它并在某种程度上验证它,使其成为现实。”

这里面有强烈的愿望满足元素。在你的第一人生中,你可能是一个身材矮胖、工作枯燥、住在狭窄公寓里、开着破旧二手丰田汽车的笨蛋。但是登录“第二人生”,你立刻变得英俊、健壮、衣着得体,并且足够富有,可以驾驶一辆时尚的法拉利兜风——当你没有飞行或从一个地方瞬间传送到另一个地方时。是的,你可以违抗物理定律。你甚至可以使用内置的“相机”来放大和缩小,并旋转你对虚拟空间的视角。

南加州大学创意技术研究所研究沉浸式技术和虚拟世界的杰姬·莫里承认,她一直想要红头发、绿眼睛和更丰满的嘴唇;在“第二人生”中,她拥有了这三者。我在设计 Jen-Luc Piquant 时也做了同样的事情:她更年轻、更苗条、嘴唇更丰满、头发更好——一个我永远无法在肉体世界中实现的理想自我,在肉体世界中,她的身材比例会让她成为自然界的怪胎。(显然她身高 6 英尺 4 英寸;虚拟化身在“第二人生”中非常高。)

尽管在构建在线身份方面有如此大的自由度,但大多数人——根据 2010 年的一项研究,占 89.9%——倾向于选择与他们的“现实世界”自我相似的虚拟化身:相同的性别、相似的名字,并且要么类似于他们现实生活中的身体自我,要么人格化一个理想化的版本。2007 年对在线游戏玩家的一项研究发现,只有 4% 的女性选择了男性角色,只有 14% 的男性选择了女性角色,尽管青少年更倾向于进行性别互换作为身份扮演的一种形式,这可能是因为在那个年龄段,一个人的身份和自我意识仍然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使用虚拟化身作为通过与他人的在线互动进行自我呈现和自我验证的一种手段。我们与像我们自己的虚拟化身建立更牢固的联系,并且我们与虚拟化身联系越紧密,我们就越能享受虚拟体验,无论是游戏、参加音乐会、购物还是在“第二人生”中尽情狂欢。我们需要能够看着我们的虚拟化身,并感觉“这就是我”。

这并不是说一个人不能拥有多个虚拟化身来探索自己个性的不同方面。莫里在“第二人生”中使用三个主要的虚拟化身,包括具有鲜明个性和不同背景故事的双胞胎。她甚至借用过她丈夫的虚拟化身一次,但很快就放弃了,因为“有太多女人勾搭我”。

对于莫里来说,这种角色扮演非常自然,甚至是健康的。“我们的身份时刻都在变化,并且每天都在转变和演变,这取决于我们现在正在做什么,”她说。“我与 16 岁时的自己不一样,也与上周的自己不一样。”至于我自己的法国虚拟化身,莫里认为,“她是你的部分,但她不是你的全部,她甚至可能不是你此时此刻的身份。”

人们可能会认为,在每个人都可以呈现理想自我的虚拟世界中,外貌会变得无关紧要,但事实并非如此。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即使在“第二人生”中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利用从虚拟化身线索(吸引力、性别、发型)中获得的观察结果来形成性格印象。

迄今为止,只有少数关于哪些属性能给人留下最佳第一印象的研究发表,但研究结果为有效的线索提供了一些有用的技巧。

*瞳孔较大的虚拟化身被认为更具吸引力、更快乐、脾气好且富有同情心,即使我们没有有意识地意识到这一特征。

* 频繁眨眼(每分钟 60 次眨眼)与不诚实、恐惧、害羞和焦虑有关。将眨眼频率降低到每分钟 24 次眨眼,你的虚拟化身看起来会更善于交际且更具吸引力。

* 从下方观看的虚拟化身被认为更善于交际、自信且具有吸引力,而从上方观看的虚拟化身则被认为较弱且需要保护。正面视图意味着虚拟化身很可能被认为更值得信赖、开放和富有同情心。

一个人的虚拟化身的某些特征也可能与特定的人格特质相关联,正如心理学家目前青睐的五大人格模型所定义的那样。想想 OCEAN:开放性、尽责性、外向性、宜人性和神经质。

具有吸引力、留着时尚长发的虚拟化身通常被视为更外向。黑头发、穿牛仔裤、灰色衬衫或长袖衬衫的男性虚拟化身被视为内向,而金发、穿粉色衬衫、项链、泳衣或高跟鞋的女性虚拟化身则被认为更外向。

女性虚拟化身的大胸部也是外向性的一个线索,以及开放性——真是令人惊讶!——尽管如果她们也喜欢哥特式风格的服装,她们会被视为更神经质。女性的金发和考究的服装与更高的宜人性相关。男性虚拟化身应避免穿军裤、黑色衬衫和太阳镜,以免被认为不那么随和。

反正研究是这么说的,这对 Jen-Luc Piquant 在“第二人生”中的社交前景来说不是好兆头。诚然,她有必需的飘逸长发,但它是紫色的,不是金色的。而且,我没有将她的女性魅力夸张到极致,而是尽可能缩小了她的胸部和臀部尺寸,使她拥有纤细的顽童身材。(我有可能在这方面做得有点过火。)

到目前为止,她只有两套服装:一套时髦的蒸汽朋克套装,包括军装风格的风衣和别致的飞行员护目镜,以及一套经典的叛逆“摇滚女郎”套装。Jen-Luc 不穿超高跟鞋、女仆装、性感泳衣或任何粉红色。作为一名坚定的拉康主义者,她避开了最明显的自我客体化形式,即使她承认自己双重存在,游走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界限。

但这并不能阻止她抓住一切机会厚颜无耻地对着“第二人生”的内置摄像头摆姿势。视角转换能力意味着我们可以从正面观看我们的虚拟化身,并以其他居民在网络空间中看到我们的方式看到我们的虚拟自我。我们还可以为我们的虚拟化身拍照,当相机咔哒一声时,虚拟化身会瞬间举起双手来框住她的脸庞,并快乐地微笑。

有趣的趣闻:莫里指出,虽然我们中的许多人对我们真实自我的照片反应不佳,“我们更有可能迷恋我们虚拟化身的外观。”从这方面来说,“第二人生”是一面真正的数字镜子。

还记得《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哈利找到一面魔镜,镜子显示了一个人内心深处的渴望吗?哈利看到自己与父母重聚,而罗恩·韦斯莱看到自己很受欢迎,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而不是永远的配角/弟弟。这有点像那样。然而,正如邓布利多告诉哈利的那样,“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照镜子只会看到自己现在的样子。”

我们其他人将不得不满足于虚拟的愿望满足。

部分改编自我的Me, Myself and Why: Searching for the Science of Self书稿草稿,该书将于 2013 年由 Penguin 出版。

参考文献:

Asimina V. 和 Joinson, A.N. (2009) “Me, Myself and I: The Role of Interactional Context on Self-Presentation Through Avatar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5, 510-520.

Bélisle, J.F. 和 Bodur, H. O. (2010) “Avatars as Information: Perception of Consumers Based on Their Avatars in Virtual Worlds,” Psychology & Marketing 27(8) 741-765.

Bessiere, K., Seay, A.F., 和 Kiesler, S. (2007) “The Ideal Elf: Identity Exploration in World of Warcraft,”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10, 130-135.

Hussain, Z. 和 Griffiths, M.D. (2008) “Gender Swapping and Socializing in Cyberspace: An Exploratory Study,”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 11, 47-53.

Kepplinger, H.M. 和 Donsbach, W. (1990) “The Impact of Camera Perspectives on the Perception of a Speaker,” Communication12(2) 38-43.

Konijn, A. 和 Bijvank, M.N. “Door to Another Me: Identity Construction Through Digital Game Play.” U. Ritterfeld, M. Cody 和 P. Vorderer (Eds.), Serious Games: Mechanisms and Effects. New York: Routledge, 2009, 179-203.

Morie, J. F. (2008)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elf and Its Effect on Presence in Virtual Worlds,”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Presence, Padua, Italy, 265-269.

Morie, J. F. (2007) “Performing in (virtual) Spaces: Embodiment and being in virtual environm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erforming Arts and Digital Media 3(2&3) 123-138.

Neustaedter C., 和 Fedorovskaya, E. (2009) “Presenting Identity in a Virtual World through Avatar Appearances,” Proceedings of Graphics Interface, ACM Press.

Nowak, K.L. 和 Rauh, C. (2008) “Choose Your ‘Buddy Icon’ Carefully: the Influence of Avatar Androgyny, Anthropomorphism and Credibility in Online Interactions,” Computers and Human Behavior24, 1473-1493.

O’Brien, L. 和 Murnane, J. (2009) “An Investigation into How Avatar Appearance Can Affect Interactions in a Virtual World,”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and Humanistic Computing 1(2).

Trepte, S. 和 Reinecke, L. (2010) “Avatar Creation and Video Game Enjoyment: Effects of Life-Satisfaction, Game Competitiveness, and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avatar,” Journal of Media Psychology 22(4) 171-184.

Turkle, S. (1994) “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Self in Virtual Reality: Playing in the MUDs,” Mind, Culture, and Activ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1, 158-167.

Vasalou, A. 和 Joinson, A. (2009) “Me, Myself and I: The Role of Interactional Context on Self-Presentation through Avatar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5, 510-520.

Weibel, D., 等. (2010) “How Socially Relevant Visual Characteristics of Avatars Influence Impression Formation,” Journal of Media Psychology 22(1) 37-43.

感谢 PsySociety 的 Melanie Tannenbaum 向我指出了许多这些论文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