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比尔·奈,这位书呆子气十足的超新星曾培养了我童年对科学的热爱。最近,他的一段视频在网上疯传,这段视频强烈批评了向儿童教授神创论。这段视频(见下文)最近在本网站的一篇文章中受到了专业商业沟通人士的批评,批评其措辞和表达方式。批评者担心奈弊大于利:要么他是对信徒布道,要么是疏远了反对者。但比尔·奈不是商人。
阅读了批评文章并观看了视频后,我不得不承认奈使用了一些具有分裂性的语言。例如,使用“疯狂”一词来形容神创论的世界观无疑是具有两极分化的。带有感情色彩的术语的问题在于,这些术语自然会暗示其反义词,正如批评文章指出的那样。如果神创论的观点是“疯狂的”,那么其他立场就会被解读为理智的,这肯定会造成分裂。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有助于确保未来出现更多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有影响力的报道。
但在这里我认为关于沟通的研究与批评意见相左。它引用了“推”式与“拉”式信息传递(奈使用的是“推”式信息传递)作为奈的视频的问题(尽管请参阅那里的评论以了解这些术语的替代定义)。其理念是,我们不应该“推”着人们走向极端,而应该“拉”着他们参与对话。听起来很合理,但所提供的“拉”式示例本身就存在问题
他可以说,“科学的最新研究表明我们已经进化。我鼓励您更深入地探索这个概念。当您与您的孩子交谈时,我鼓励您允许他们与您讨论这个问题,并进行健康的对话。”
这种商业化的语言显得机械而不真诚,尤其是考虑到视频的坦率性质。进一步的建议也有同样尴尬的感觉
我想鼓励您探索进化论在某种程度上是真理的概念。我今天不一定想说服您停止相信神创论,而是邀请您今天对进化确实存在的观点持开放态度。我今天不想改变您;我想挑战您更深入地探索这个概念。
批评文章使用了这种居高临下的语言,因为“你无法通过试图强迫——推动——别人改变来改变别人的观点。” 但是,为了发表一篇小心翼翼的演讲而牺牲措辞更强烈的信息,是基于人们永远不会被“推动”改变想法的误解。
在传播学文献中,人类信息处理理论考虑了人们在遇到信息时所具有的动机1。其中一种动机,防御性动机,是当一个人的信仰或世界观受到挑战时信息处理的驱动因素。这种动机是一种做出符合个人物质利益或与身份相关的信仰的判断的愿望2。 例如,如果一位神创论者观看了视频,他或她可能会非常积极地捍卫自己的信仰,通过收集信息来支持神创论的立场。 然而,我认为批评文章中商业化的建议会失灵的地方在于,防御性动机通常需要系统地查看支持性和否定性信息,以便做出判断。 如果动机强烈,根据这些模型,一个人更有可能深入思考一个主题,并以更多的认知努力来评估双方的证据。 被一位受人爱戴的科学教育家挑战,可能会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促使那些持有神创论观点的人深入思考他们的立场。 这就是我们所能要求的全部,并且仍然实现了一个重要的目标。
然而,应该指出的是,在处理信息时,防御性动机是一把双刃剑。 是的,它可以鼓励深入探索问题的双方,但是由于一个人正在寻求支持他们的世界观或信仰,这种探索可能会带有高度的偏见。 不支持的信息可能会被彻底否定,并且一个信息来源相对于另一个信息来源的权威性可能会被夸大3。即便如此,灌输这种防御性动机也能传达奈的信息。
批评文章还建议奈不应该试图“改变”而是“挑战”人们。根据上述理论,这正是奈所做的,而且这是在没有明显的商业化品质的透明的陈词滥调的情况下完成的。那些不会在这个辩论中退让的人不会退让。使用“科学怪人”的声望和魅力,而不是像理查德·道金斯这样更具争议的人物,来面对一个重要的科学和政治问题,可能只是一种有效的特洛伊木马。那些可能被说服的人现在可能会提出问题并研究双方的证据,这与批评文章的建议相反。
我不认为奈的目的是在一个两分半钟的视频中说服人们进化论是真实的。那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奈是一位熟练的传播者,多年来一直在彻底解释各种科学主题(甚至是对儿童),他当然知道这一点。是的,如果奈的视频旨在作为进化论的证据,那么它就偏离了目标。但事实并非如此。奈亲切地表达了他对进化论/神创论辩论的立场。该视频的病毒式传播证明了它同时做了两件有效的事情:它激发了一群支持科学的人,并挑战了那些不支持科学的人。是否会有人对该信息无动于衷?是否会冒犯一些人并疏远另一些人?当然会。但是奈简洁地挑战了神创论的世界观,这种方式应该鼓励人们深入处理每个立场的证据,而不是旨在一次性说服任何人。奈是这里的代理人。如果他能够在一个非常受欢迎的视频中促进关于神创论和进化论的讨论,那么作为科学传播者的我们就有责任确保这个机会不会被浪费。
参考文献
1. Chen, S., Duckworth, K., & Chaiken, S. (1999). Motivated Heuristic and Systematic Processing. Psychological Inquiry, 10 (1), 44-49.
2. Chaiken, S., Giner-Sorolla, R., & Chen, S. (1996). Beyond accuracy: Defense and impression motives in heuristic and systemat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n P. M. Gollwitzer, & J. A. Bargh (Eds.), The psychology of action: Linking cognition and motivation to behavior (pp. 553-578). New York: Guilford.
3. Liberman, A., & Chaiken, S. (1992). Defensive processing of personally relevant health message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8, 669-679.
相关阅读
图片:Beao,来自维基共享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