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恋的终结:同性婚姻与同性恋人口的下降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在《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中,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


承认一下,认为对同性恋者的态度进行进步的人道主义转变,可能会讽刺地导致同性恋人口的明显下降,这很奇怪。然而,这正是我预测在自然选择的非常漫长的过程中将会发生的事情,如果社会层面成人同性关系正常化,就像现在在

我新的家乡纽约州同性婚姻的胜利合法化正在快乐地继续发展一样。(我添加了这些情感词语“胜利”和“快乐”,以突出法律承认人类性多样性的明显和内在美好,并明确说明我在这篇简短的推测性文章中探讨的只是这些成就的非政治性遗传后果,仅此而已。)

不久以前,“同性婚姻”的概念在字面上根本不可能成为法律上的可能性,以至于大多数听众可能会将这个短语理解为与女性结婚的隐瞒的男同性恋者,或与男性结婚的女同性恋者。从各方面来看,这种“混合取向婚姻”自婚姻制度化以来就一直存在,并且如此普遍以至于平庸。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 订阅来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有关塑造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例如,在1978年的一项广泛研究中,研究人员艾伦·贝尔和马丁·温伯格在考虑了种族差异后发现,35%的白人男同性恋者和13%的黑人男同性恋者报告说曾与女性结婚。相比之下,47%的黑人女同性恋者和20%的白人女同性恋者曾与男性结婚。

贝尔和温伯格的数据几乎肯定低估了这种关系的实际频率,因为他们的数据来自在毫不掩饰的恐同时代收集的性取向调查。换句话说,这些统计数据仅考虑了那些以前或目前处于混合取向婚姻中,愿意承认其主要同性恋倾向的个人。那些仍然处于传统郊区婚姻柜子里的男同性恋受访者,很难获得经验上的把握。(想想看电影《美国丽人》中

饱受折磨的弗兰克·菲茨上校。)

尽管如此,许多研究此后检验了那些承认处于混合取向婚姻中的人的心理体验——包括进入这种婚姻的动机、内在的恐同症、自我意识和接受、宗教意识形态、尝试开放关系等等——从同性恋者以及异性恋配偶的角度来看。当然,这种夫妻之间的特殊动态差异很大,但数据明确显示,混合取向婚姻的成功率极低,其中一方或双方不可避免地会因性不相容而离开。

明尼苏达大学心理学家伊莱·科尔曼在1985年报告的一个有趣的性别差异是,女同性恋者结婚的年龄往往比男同性恋者结婚的年龄小(平均年龄为21岁),而男同性恋者结婚的年龄则为24岁。女同性恋者还报告说,在进入这种不合适的婚姻时,她们对自己的同性恋取向的意识不如男同性恋者强,而且她们对同性吸引力的认识也较慢。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我永远不会同意欺骗婚姻伴侣作为掩护。但我记得在我非常隐瞒的17岁时,我曾短暂地策划过要找一个好、受压抑的女同性恋者,她会愿意进行一场终生的虚假婚姻;唉,我不知道这种可怜的生物聚集在哪里。(然而,中国人多年后抓住了这个荒谬的想法。)

然而,混合取向婚姻,在收集到最新数据的1980年代中期,女同性恋者平均持续8.5年,男同性恋者平均持续13.1年,往往是富有成果的,即使它们确实涉及至少其中一方不愿意发生的性活动。为了我们的目的,对于我们开始提出的问题——即对同性婚姻日益增长的公众支持是否会讽刺地导致同性恋人口的最终下降——最相关的发现是,大多数处于混合取向婚姻中的同性恋者都至少与配偶生了一个孩子。事实上,科尔曼发现,与女性结婚的男同性恋者平均与妻子生育了2个孩子,而女同性恋者与丈夫平均生育了1.2个孩子。

也许你开始明白我为什么要这么说了。虽然同性恋背后精确的遗传机制仍然相对未知,但我们确实知道,无论这些机制实际上如何运作,都确实有明显的、促成同性恋取向的遗传因素。同性恋在家族中作为一种可遗传的生物特征存在的最佳证据来自1990年代的双胞胎研究,该研究显示,同卵双胞胎(同卵)的同性恋一致率(双胞胎成员在从精神分裂症到创造力到性取向等任何事物上的重叠率)明显高于异卵双胞胎(他们只分享一半的基因,就像非双胞胎兄弟姐妹一样)。

更严格控制的双胞胎研究通过考虑例如非双胞胎兄弟姐妹或出生时分离的双胞胎的性取向来调整可能的共享环境影响,但所有研究都表明同性恋至少部分是可遗传的。

同性恋常常被视为一个进化的“谜”,因为它具有明显的生殖劣势,因此几十年来,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某种适应性功能,用于人类群体中反复出现的(根据所使用的衡量标准,从1%到10%不等)被同性而非异性唤起的人。然而,如果我们考虑历史上的同性恋人口(甚至可能是祖先的同性恋人口)事实上由于社会禁止与同性成人发生关系而繁殖的百分比,那么这个谜就变得不那么深奥了。

即使在

同性恋被容忍的社会中,例如在古希腊,男性倾向于与青春期男孩进行鸡奸,同时在家中维持妻子和家庭——与成年同伴的浪漫关系被认为是应受谴责的。这种被迫的成人异性恋所产生的后代不需要女同性恋者付出任何努力,因为性唤起不是受孕的先决条件。对于男同性恋者来说,一个健康的想象力(我之前在本专栏中讨论过的,就情色心理表征而言)就足以在头脑中将女性的阴道转化为自己最喜欢的男性肛门或嘴。如果恋兽癖者只能通过想象配偶的阴道实际上是一匹马的阴户来射精到妻子的体内,那么男性的肛门肯定在普通已婚同性恋者的思想范围内。

无论哪些等位基因与同性恋取向相关,都会通过这些虚假的异性恋方式传播,这是一个古老的生殖周期,只要人类社会禁止成人同性恋,这种情况就会发生——而且从各方面来看,这种禁止一直是该物种的常态。但现在,通过我们的集体智慧和常识,我们正在打破这种常态,而且排他性的同性恋关系不仅被容忍,而且合法化。这些文化发展对同性恋人口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是为了明显地获得平等和保护,以防止对一种不可改变的表型特征的迫害,而且还因为它意味着对混合取向婚姻至关重要的古老生殖周期正在缓慢但肯定地被打破。这并不是说现在可以自由与同性结婚的女同性恋者和男同性恋者将不再生育——许多人确实这样做,而且随着新的生殖技术的出现和对那些渴望自己亲生子女的人日益增长的社会支持(例如代孕),这种趋势将继续下去。但是,由于社会对男女在传统的异性关系下生育子女的期望明显减少,再加上生殖技术的高昂经济成本,以及代孕等安排所带来的昂贵的人际复杂性,更不用说同性已婚夫妇之间的同性恋活动不可能导致意外怀孕,随着同性婚姻的继续增加,同性恋繁殖显然会下降。

在一种不断发展的宽容文化中,并且在有同性婚姻的选择下,“出柜”的年龄将会越来越小,因此越来越少的年轻人会感到羞愧和有义务进入混合取向婚姻。作为人类社会对性多样性日益理解和接受的直接结果,在随后的几代人中,较少有孩子出生于性身份混乱的婚姻中。即使那些在“双性恋”量表上得分更高的人,但对同性的唤起模式更强,也会选择他们主要的情色目标作为婚姻伴侣,而不是屈服于残酷的社会脚本。而且——如果你能坚持下去——经过漫长的时间,与同性恋相关的较少可遗传成分将渗透到我们物种的基因组中。此外,随着社会对同性恋的日益接受,并且为了规避与替代生殖技术相关的往往不可克服的成本(至少对于男同性恋者而言),我怀疑同性已婚夫妇将通过支持

国家资助的平等倡议以越来越高的频率开始收养孩子,从而有效地完全停止其基因的传播。

事实上,这些亲社会的文化发展可能不仅对同性恋者的生育率产生影响,也对其携带同性恋等位基因的异性恋亲属产生影响。例如,昆士兰医学研究所的布伦丹·齐奇(Brendan Zietsch)及其同事在2008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同性恋者的生物学亲属(因此,那些拥有与同性恋相关的等位基因,但自身是异性恋的人)

在生育方面比没有同性恋亲属的人更有优势。根据作者的说法:

影响同性恋的基因有两个作用。首先,也是最明显的,这些基因增加了同性恋的风险,这表面上降低了达尔文适应性。然而,与此相反的是,这些相同的基因似乎会增加性别非典型认同,这……增加异性恋者的交配成功率。

齐奇及其同事认为,本质上,虽然过多过强的同性恋等位基因可能会导致完全的同性恋——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这不利于生殖成功——但这些相同的等位基因在异性恋亲属中往往会导致此人拥有更多的终生性伴侣,从而获得更大的生殖成功。这里的逻辑是,性别非典型特征(例如,在善良、同情心和敏感度方面更像女性的男性,或者像男性一样更愿意进行非承诺性关系的女性)是

同性恋倾向的良好但并不完美的指标,当它们出现在异性恋个体身上时,会使这些人对异性更具吸引力或人际吸引力。我敢打赌,即使是这种效应——作者认为这证明了拮抗性多效性,一种成本效益的启发式方法,其中某些基因表达在一种表型中的适应不良性会被这些相同基因在另一种表型中的适应性所抵消——也会因同性婚姻的趋势而受到损害。毕竟,如果没有任何其他影响,随着越来越少的同性恋者生育,与性别非典型性相关的等位基因的频率将会降低。

再说一次,这些只是我承认完全是推测性的预测,即同性恋的衰落是同性婚姻合法化程度不断提高以及专属同性关系的家庭化直接导致的。如果宗教原教旨主义者更聪明一些——相比之下,我完全看不到任何改变的迹象——他们也许会开始把同性婚姻看作是他们恐同祈祷的答案。

生物学充满了无限的讽刺。

 

关于作者:想了解更多“伯林的想法”吗?请在推特上关注杰西@JesseBering,访问www.jessebering.com,或在Facebook上加杰西为好友。杰西是新书《信仰的本能:灵魂、命运和生命意义的心理学》(W. W. Norton)的作者。

请查看我们全新的博客网络完整博主阵容

Jesse Bering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Otago in New Zealand. He is the author of The Belief Instinct (2011), Why Is the Penis Shaped Like That? (2012) and Perv (2013). To learn more about Jesse's work, visit www.jessebering.com or add him on Facebook (https://#/jesse.bering).

More by Jesse Bering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