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兆,征兆,无处不在的征兆:在海啸和日常事件中看到上帝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在《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上,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


这只是时间问题——事实上,他们已经开始出现——在那些与现实脱节的人开始滔滔不绝地谈论上帝究竟为什么如此恼火,以至于引发上周在日本发生的毁灭性地震和海啸之前。(当然,如果我们问韦斯特伯罗浸信会的成员,这一定与同性恋有关。)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什么样的头脑会将日本仍在发生的恐怖场景等意外自然事件视为与人类行为相关的“征兆”或“预兆”呢?

在2005年夏天,我和我在阿肯色大学的同事贝基·帕克开始了第一项实验研究,以调查这种奇怪现象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在这个实验中,该实验于次年在《发展心理学》上发表,我们邀请了一组三到九岁的儿童来到我们的实验室,并告诉他们他们将要玩一个有趣的猜谜游戏。这是一个简单的游戏,每个孩子都单独接受测试。孩子们被要求走到房间的角落,蒙上眼睛,然后再回来猜测两个大盒子中的哪个包含一个隐藏的球。孩子们要做的就是把手放在他们认为包含球的盒子上。允许他们思考一小段时间,但重要的是,在此期间,孩子们可以随时将他们的手移到另一个盒子上来改变主意。在四个试验中的每个试验中,最终答案仅仅由实验者说“时间到!”时孩子的手在哪里来反映。猜对的孩子将获得一个贴纸奖励。

实际上,这个游戏比这复杂一点。秘密地,每个盒子里都有两个球,我们事先决定了孩子们在四个猜测试验中的每一个试验中是“猜对”还是“猜错”。在每个试验结束时,孩子们只看到其中一个盒子的内容。另一个盒子保持关闭。例如,对于“猜错”的情况,只打开未选择的盒子,并告诉孩子向里面看(“哎呀,太可惜了。球这次在另一个盒子里。看到了吗?”)。随机分配到对照组的孩子被告知他们在四个试验中随机成功了两次。分配到实验组的孩子在开始游戏之前收到了一些额外的信息。这些孩子被告知房间里有一个友好的魔法公主“爱丽丝公主”,她把自己变成了隐形。我们给他们看了一张爱丽丝公主的照片,这张照片挂在房间里面的门上(看起来非常像芭比娃娃),我们给了他们以下信息:“爱丽丝公主非常喜欢你,她会帮助你玩这个游戏。她会以某种方式告诉你,当你选择错误的盒子时。”我们每次试验前都会重复此信息,以防孩子们忘记。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关于塑造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对于研究中的每个孩子,无论分配到标准对照组(“没有爱丽丝公主”)还是实验组(“爱丽丝公主”),我们都对房间进行了设计,使得在孩子将手放在其中一个盒子上的那一刻,会发生一个自发的、意想不到的事件。例如,在一个案例中,当孩子做出决定后,爱丽丝公主的照片会立即掉到地板上,而在另一个案例中,台灯会闪烁。 (我们不需要咨询工业光魔公司来设置这些惊喜事件;我们只是安排一名大学生在门另一侧抬起一块磁铁,使照片掉落,并将台灯的遥控器偷偷藏在实验者的口袋里。)预测很明确:如果实验组的孩子将照片掉落和灯光闪烁解释为爱丽丝公主发出的信号,表明他们选择了错误的盒子,他们会将手移到另一个盒子。

我们的发现相当令人惊讶,甚至对我们来说也是如此。只有实验组(爱丽丝公主)中年龄最大的孩子,七到九岁的孩子,才会对意外事件做出反应,将他们的手移到另一个盒子。相比之下,对照组中同龄的同伴则未能移动他们的手。这一发现告诉我们,人们需要明确的特定超自然因素的概念——可能来自文化来源并受到文化来源的强化——才能在自然事件中看到交流信息。换句话说,至少孩子们不会自动推断自然事件的含义,而首先没有被某种可识别的超自然因素(如爱丽丝公主或上帝、某人的已故母亲、天使等)的想法所引导。

然而,更令人好奇的是,研究中年龄稍小的孩子,即使那些被告知爱丽丝公主的孩子,显然也没有从灯光闪烁或照片掉落的事件中看到任何交流信息。这些孩子只是把他们的手放在原地。当我们后来问他们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情时,这些五岁和六岁的孩子说爱丽丝公主导致了这些事情发生,但他们认为她只是一个古怪的、隐形的女人,在房间里跑来跑去,把照片从墙上撞下来,并导致灯光闪烁。对他们来说,爱丽丝公主就像一个淘气的吵闹鬼,患有注意力缺陷障碍:她做事是因为她想这样做,就是这样。其中一个孩子回答说,爱丽丝公主把照片从墙上撞下来,是因为她认为它放在地上看起来更好。换句话说,他们完全没有看到她的“行为”与他们刚刚在猜谜游戏中做出的决定有任何有意义的联系;他们没有看到任何“征兆”。

研究中最年幼的孩子,两个组的三岁和四岁的孩子,只是耸耸肩或对这些事件做出身体上的解释,例如照片不够粘,无法留在墙上或灯坏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些最年幼的孩子实际上是这群人中最科学的,可能是因为他们将“隐形”解释为仅仅是“不在房间里”,而不是“透明”。因此,与迷信的信念代表一种幼稚的、马虎的、不发达的思维方式的普遍假设相反,迷信的能力实际上需要一定的心理复杂性。至少,这是一种后天获得的认知技能。

不过,我们发现的真正谜团在于来自爱丽丝公主组的五岁和六岁孩子的反应。显然,他们和年龄较大的孩子一样理解隐形的概念,因为他们也相信爱丽丝公主导致了实验室中发生这些诡异的事情。然而,尽管我们一再提醒这些孩子,如果他们选择了错误的盒子,爱丽丝公主会以某种方式告诉他们,但他们没有将两者联系起来。那么,在六岁左右到七岁之间,允许年龄较大的孩子将自然事件视为关于他们自身行为的交流信息(在这种情况下,是他们对盒子的选择),而不仅仅是一些隐形或其他超自然实体的反复无常的、任意的行动的关键变化是什么呢?

答案可能在于儿童在此大脑发育关键时期心智理论能力的成熟。例如,萨尔茨堡大学的心理学家约瑟夫·佩尔纳的研究表明,直到大约七岁,孩子们才第一次能够推理“多重层次”的心理状态。这是一种日常的、成人的社会认知,通过这种认知,心智理论在与其他人的复杂、肥皂剧式的互动中毫不费力地层层叠加。我们不仅推理别人脑子里在想什么,而且还推理别人正在推理别人脑子里正在发生什么!例如,在日常(非超自然)的社会领域,需要这种成熟的心智理论来按以下方式进行推理

“雅各布认为阿德里安不知道我偷了珠宝。”

虽然基本(“一阶”)的心智理论允许即使是年幼的学龄前儿童也能理解此陈述中的第一个命题子句,“雅各布认为……”,但要完全理解整个社会情景,需要稍微成熟(“二阶”)的心智理论:“雅各布认为[阿德里安不知道]……”

大多数人无法超越四阶的心理状态推理(想想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的马基雅维利式的复杂性),但研究表明,成年人的绝对上限徘徊在七阶的心理状态左右。重要的是要注意,由于他们的心智理论技能仍在发展中,七岁以下的儿童在推理多重层次的心理状态方面存在很大的困难。了解这一点,然后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爱丽丝公主实验中令人惊讶的结果。为了通过测试(移动他们的手)以回应照片掉落或灯光闪烁,孩子们基本上必须按以下方式进行推理

“爱丽丝公主知道[我不知道]球藏在哪里。”

要将事件解释为交流信息,即关于他们在猜谜游戏中的选择,需要一种对自我行为的第三人称视角:“这个正在观察我行为的其他实体,必须认为我的脑子里发生了什么?” 爱丽丝公主的发现很重要,因为它告诉我们,在七岁之前,孩子们的心智在认知上还不够成熟,无法让他们成为迷信的思想家。相比之下,年龄稍大的孩子们的内心生活充满了象征意义。一位二年级学生甚至确信附近大学钟楼里的钟声是爱丽丝公主在对他“说话”。

爱丽丝公主可能没有圣母玛利亚那样的难以言喻的魅力,也没有我们都熟悉的亚伯拉罕神那样的火热感召力,但她可以说是在某种程度上通过经验构建的代理神。关键在于,同样的基本认知过程——即成熟的心理理论——也参与了信徒从其他更受欢迎的神圣家庭成员那里获得神圣指引的感觉。当人们祈求上帝给予他们一个迹象时,他们常常处于停滞状态,站在人生的岔路口,在关键的存在主义矛盾时刻陷入瘫痪。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竖起耳朵,睁大眼睛,思绪在特定的问题上盘旋——通常“只有上帝知道”我们脑子里在想什么,以及我们在做出决定时挣扎的程度。“我们是否应该选择不同的盒子”并不是问题所在,而是一些诸如此类的决定:我应该和这个人在一起还是离开他?我应该冒险一切,在一个新的城市重新开始,还是留在这里,忍受压抑和无聊?我应该再生一个孩子吗?我应该继续接受对我疾病的残酷治疗,还是干脆放弃,就此结束一生?就像隐藏在两个盒子中的球的位置一样,我们确信对于这些重要的人生问题存在正确和错误的答案。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是上帝,而不是爱丽丝公主,掌握着特权答案。

当然,上帝不会直接告诉我们答案。没有向左点头,没有在耳边轻轻地推一下肘部,也没有“嘘”的一声。相反,许多人将上帝以及其他像祂一样的实体想象成以几乎无限的自然事件形式加密战略信息:钟表在特定时间突然停止;的突然尖叫;在重要面试前夕我们鼻子上出现令人尴尬的瑕疵;当我们绕着拥挤的商场转弯时,一个空置的停车位突然出现;一个有趣的陌生人坐在我们飞机上的旁边。可能性是无穷无尽的。当情绪气氛恰到好处时,几乎没有哪种形状或形式是“证据”无法呈现的。我们的思想通过消除无意义来创造意义。

这种解读迹象的倾向与道德有着明显而清晰的联系。当涉及到意外的心痛和悲剧时,我们解开这些模棱两可的“信息”含义的欲望会变得非常强烈。不幸显得神秘、象征性;它们似乎显然是关于我们的行为的。我们的思想不安地收集过去的点点滴滴,仿佛它们是刚刚发生的事情的重要线索。而且,没有任何事情会被遗漏。没有任何事情是太世俗或琐碎的;任何事情都可以让我们的游移不定的思想不再陷入难以想象的真相,即没有答案是因为没有谜题,生活就是生活,事情就是这样。

图片来源: Barbara Aulicino, 在 American Scientist

 

(作者注:以下部分内容经过编辑,摘自我的新书《信仰本能:灵魂、命运和生命意义的心理学)

Jesse Bering is Associate Professor of Science Communic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Otago in New Zealand. He is the author of The Belief Instinct (2011), Why Is the Penis Shaped Like That? (2012) and Perv (2013). To learn more about Jesse's work, visit www.jessebering.com or add him on Facebook (https://#/jesse.bering).

More by Jesse Bering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