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中,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
“当我5岁时,我母亲总是告诉我,幸福是生活的关键。当我上学时,他们问我长大后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我写下了‘幸福’。他们告诉我我没有理解作业,而我告诉他们他们没有理解生活。”——约翰·列侬
罗伯特·普洛明是一位传奇人物。40多年来,他一直走在我们理解基因和环境对人类行为影响的最前沿。基于他对双胞胎的开创性研究,他表明基因确实对我们的心理特征有重大影响——我们不是生来就是一块泥土。普洛明创造了“非共享环境”这一短语,他被评为“20世纪第71位杰出心理学家。”当我在纽约大学讲授人类智力课程时,我反复引用他的研究,并引用他在解读他的发现时使用的严谨措辞和谨慎态度。
这一切都让人感到困惑,自从他的书《蓝图:DNA如何塑造我们》出版以来,他一直在媒体上散布许多过时的错误信息,这些信息并不受最新的遗传学科学的支持,包括他自己的研究。此外,他的许多陈述都充满了矛盾和逻辑上的不合逻辑之处,他的一些更夸张的言辞如果真的应用到教育选择中,甚至可能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工作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别误会:我对科学家们在利用DNA信息预测个体在智力功能和性格方面的差异方面取得的快速进展感到兴奋。但我坚信,我们需要更认真地思考这些快速涌现的发现对于实际居住在DNA中的个体人类的相关性。
在本文中,我将回应普洛明提出的12个我认为特别成问题的陈述。请注意,这些批评绝对不是针对个人的;我无法忍受人身攻击的论证。就我所知,普洛明是一个好心人。最近我为我的播客和他进行了一次(大部分*)愉快的对话,他在对话中非常礼貌并且慷慨地付出了他的时间。事实上,正因为我在我的整个职业生涯中都非常尊重他的研究,所以我决定不再保留任何我对他所写内容的想法。好了,开始吧。
1. “在先天与后天之争中,先天获胜。环境影响也很重要,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系统的、不稳定的和特殊的。”(来自在先天与后天之争中,先天获胜)
这是他最近为本杂志撰写的文章的标题和副标题。这里的并列让我震惊。一个人怎么能说先天获胜,然后在紧接着的下一句话说环境影响也很重要?现在,也许这只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标题,文章更深处会有一些细微的差别。也许他会指出,当然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战争,因为先天和后天高度依赖于彼此。也许他会指出,他自己的研究表明,先天和后天的力量在对大多数人类特征的贡献方面实际上相当平衡。因此,让我们给普洛明一个机会,深入研究这篇文章。
2.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环境因素被称为后天,因为人们认为家庭在环境上决定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方面至关重要。遗传学研究表明,事实并非如此。”(来自在先天与后天之争中,先天获胜)
罗伯特·普洛明怎么会说出这样的话?这不是共享环境的发现所暗示的,大多数心理学教授都会不遗余力地在心理学入门课程中向他们的学生强调这一点!证据实际上表明,家庭通常不会使兄弟姐妹彼此更相似,或者只会在很小的程度上,并且只针对特定的特征。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当孩子们离开家时,这些特征往往会发生分歧。朱迪思·里奇·哈里斯在她最畅销的书中回顾了这些证据,《教养的迷思》。
但这绝对不是在表明家庭在影响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方面无关紧要。这个结论根本不符合科学研究的逻辑。正如发展遗传学家大卫·摩尔和我 2008 年在我们的文章《是什么造就了我们?》中指出的那样:
“以最基本的要素为例:一个孩子需要在一个家庭中长大,几乎任何类型的家庭,才能发展出说语言的能力。由于双胞胎研究中的每个人都符合这个条件(即,在某种家庭中长大),这个因素永远不会变化,因此不会预测说语言能力上的差异。但这是否意味着‘拥有家庭’这个变量在决定一个人是否发展出说语言的能力方面无关紧要?当然不是!这就像说水对鱼的发展没有影响,因为所有的鱼都生活在水中。仅仅因为一个变量没有变化,并不意味着它对特定结果没有因果影响。统计上与个体差异相关的养育因素绝不应与导致个体内部特征发展的养育因素相混淆。基因可以在特定的双胞胎研究中‘解释’某个特征100%的变异,但这并不意味着环境因素在特征的发展中不重要;父母仍然很重要,而且将永远重要。事实证明,养育方式很重要,只是与最初假设的方式不同。基因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支持养育方式,因为像任何其他行为一样,养育行为受到基因的影响——父母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们支持基因的表达。”
此外,对于像智商这样只有大约 50% 可遗传的特征,即使所谓的“共享环境”没有影响,父母仍然可能是所谓的“非共享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他们对孩子的影响趋于使他们彼此不同。这可能看起来违反直觉——当然,考虑到同一个家庭的孩子有相同的父母,那么父母一定是共享环境的一部分——但这并非如此,因为在用于估计遗传力的模型中,“共享环境”具有技术含义。同样,只有使同一个家庭的孩子更相似的力量才能被视为“共享环境”,因此目前的科学知识意味着父母在影响他们的孩子变得更独特方面可能很重要。
3. “如果我们在出生时被收养并在不同的家庭中长大,我们本质上会是同一个人。环境影响很重要,占我们之间差异的约一半,但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系统的、不稳定的和特殊的”——总之,是随机的。(来自在先天与后天之争中,先天获胜)
同样,根据我们目前对遗传学的了解,不可能做出这种声明。不仅如此,这两个句子自相矛盾。首先他说我们会是同一个人,然后在紧接着的下一句话中他说我们当然不会是同一个人。他在这两句话中基本上说的是:“如果我们在出生时被收养并在不同的家庭中长大,你会是同一个人如果那个家庭以某种方式与你被收养的家庭处于完全相同的境地,并且在你的一生中经历了完全相同的环境力量。”根据世界的运作方式,这似乎不太可能,而且无论如何似乎都是一个毫无意义的比较。
普洛明似乎认为,因为环境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是不系统的、不稳定的和特殊的”,所以它们根本就不会发生。或者它们会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发生,无论你住在哪里。这是一种内在矛盾的观点。如果你在出生时被收养并在不同的家庭中长大,即使家庭本身没有影响(无论如何这是一种虚假的说法),你也不可能成为同一个人,恰恰因为所有这些非系统性影响的真实存在!换句话说,正是他承认的这些环境影响的存在使他自己的说法无效。
此外,并非所有环境的影响都是“不系统的、不稳定的和特殊的”,即使其中许多是这样。正如我们将在下面再次提到的,使用自然实验的研究表明,每受一年教育会导致智商增加约 1 到 5 分。而关于性格的研究提供了证据,表明一些生活经历——包括开始第一次恋爱关系或开始第一份工作——对性格特征产生系统且持久的影响。
4. “环境可能会暂时改变这个计划,但在这些环境的冲击之后,我们会回到我们的基因轨迹。DNA并非决定一切,但就构成我们稳定心理特质而言,它比其他一切加起来都更重要。” (出自 在先天与后天之战中,先天获胜)
我看到普洛明在多个地方,包括他的书中,重复了这一说法。但没有证据表明事实如此。虽然研究人员最初发现了支持“基因设定点”的证据,但用于检验这种说法的研究类型的进步(例如,观察可以捕捉大量重大生活事件以及跨文化比较的极大样本)发现,特定的生活环境与幸福和生活满意度的关联比以前认为的要强得多。正如埃德·迪纳及其同事在最近的一篇综述中所指出的那样,“对生活事件和环境的适应并非像以前认为的那样不可避免。虽然[幸福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且稳定的性格特征肯定在人们的幸福中发挥作用,但生活事件和生活环境也很重要。”此外,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的选择和生活境况,在很大程度上覆盖我们的基因设定点。
在他的文章中,普洛明还完全无视极端经历对大脑和认知的长期影响。不幸的是,极端的逆境通常会在我们的大脑和认知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许多人永远无法恢复。普洛明的大部分研究都是针对西方、受过教育、工业化、富有和民主(WEIRD)的人群。然而,正如最近一篇文章的标题恰如其分地指出,“如果研究忽略了地球上 85% 的人,你就无法描述人类的本性”。
在他的其他一些著作中,他加入了他的发现可能不适用于极端情况的警告,但他恰好把这个至关重要的警告排除在他的一些其他著作中,包括他为普通读者撰写的一些著作,如这篇。考虑到儿童虐待——如情感和性虐待——系统地塑造我们的大脑结构、功能和连接,超越了我们基因的影响,这是一个严重的疏忽。事实上,虐待是上述审查中缺乏共同环境影响的一个显著例外:虐待往往使兄弟姐妹更相似,这就是为什么在大多数形式的精神病理学中都发现了共同环境的影响。
现在,我在某种程度上同意普洛明的观点,并且认为他提供了一个充满希望的信息(事实上,他在我们的播客聊天中告诉我,他认为自己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值得庆幸的是,大多数人一生中都没有经历过极端的创伤,而人类在创伤后茁壮成长的能力是惊人的。正如复原力研究员乔治·博南诺在他 2004 年的开创性文章中所写,“绝大多数暴露于[创伤]的人并没有表现出慢性症状,许多人,在某些情况下,大多数人表现出表明复原轨迹的健康功能类型。那些能够很好地应对暴力或危及生命事件的人通常被视为极端的英雄主义。然而,这种做法是合理的,它往往会强化一种误解,即只有极少数具有非凡情感力量的人才具有复原力。”
5. “在学龄期间,智力的差异是为什么有些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容易掌握课程的主要原因。”(出自 《智力的新遗传学》)
诚然,智商与学业成绩高度相关。但普洛明在《自然评论遗传学》这篇同行评议文章中的声明具有误导性,因为还有其他个人特征也能高度预测学业成绩,包括尽责性和求知欲。在一些已发表的研究结果中,这些特征对学校表现的预测能力与智商一样强。事实上,普洛明在这篇论文中的合著者索菲·冯·斯图姆令人信服地指出,“求知若渴的心”应该是学业成绩的第三大支柱,与智力和尽责性并列。我很惊讶地发现他们的论文中没有提到这一发现。“非认知技能”(无论如何,这个名字真的很糟糕)的影响,在你看平均绩点而非仅仅是标准化成绩测试的分数时,尤其能预测课程掌握程度(标准化成绩测试基本上是智商测试)。
6. “在预测个体结果时,全基因组多基因评分 (GPS) 必须谨慎使用……EA2 GPS 预测了 GCSE 分数中 9% 的差异……例如,EA2 GPS 排名第二高的个人的 GCSE 分数仅略高于平均水平。相反,EA2 GPS 排名第八低的个人的 GCSE 分数高于 75% 的百分位。”(出自《智力的新遗传学》)
在他们的文章 《智力的新遗传学》中,普洛明和冯·斯图姆用一个完整的边栏讨论了使用全基因组多基因评分来预测个体的结果。我很高兴看到这个边栏的存在,因为这是很多人对行为遗传学研究的误解之处。普洛明和冯·斯图姆指出以下图表,以此说明试图预测个体成绩测试分数实际上是无用的。
-%20b(1).png?w=400)
来源:“智力的新遗传学”,作者:罗伯特·普洛明和索菲·冯·斯图姆,发表于《自然评论遗传学》,第 19 期;2018 年 1 月 8 日
这张图清楚地表明,如果一个人的全基因组多基因评分 (GPS) 处于 75% 的百分位,他们的学业成绩得分可能在 2% 到 98% 的百分位之间的任何位置。用处不大!情况就是这样,尽管总体而言,多基因评分与学业成绩分数普遍存在相关趋势。知道一个人的 GPS 意味着你在猜测一个人的学业成绩时会比你随便抛硬币猜要好一些——但你仍然经常会错得离谱。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相关性比智商与学业成绩之间的相关性差得多。这引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不直接使用智商测试,而不是依赖于一个弱预测性的分数作为你真正想知道的指标?他们确实给出了一个理由,指出如果我们有兴趣在非常年轻的时候预测成人智力,GPS 可能是有价值的
“如果个体的 GPS 在整个生命周期中没有变化,那么从成人智力的 GWAS 中得出的 GPS 将能够像从成人 DNA 中获得一样,从受孕或出生时获得的 DNA 中很好地预测成人智力。相比之下,出生时的智力测试无法预测 18 岁时的智力。在 2 岁时,婴儿智力测试预测青少年晚期智力的差异不到 5%。”
首先,谁会在婴儿出生时进行智商测试!?那些心理学家应该被关起来。但更严重的是,仅仅因为某件事是另一件事的更好预测指标,并不意味着这件事在实际应用中有用。假设有一天科学进步到我们能够利用出生时的遗传信息来预测成年人之间智商差异的 10% 左右。是的,这是一项相当大的科学壮举,书呆子应该为此欢呼雀跃!但这对于预测个体智力发展的轨迹来说仍然几乎毫无用处。
事情是这样的:智力测试不是一门精确的科学(尽管普洛明渴望实现基于遗传信息的“精准教育”)。使用智商测试来估计一个人的真实分数已经够困难了。事实是,你永远无法真正知道一个人的真实智商分数(嗯,技术上来说,如果你对一个人进行无限次不同的智商测试,并且在每次无限次测试之前抹去他/她对测试的记忆——但这似乎不太可行)。我们从智商测试的结果中得到的只是一个数值范围,这个范围取决于我们对该人的真实分数在该范围内的置信程度。正如我在《天赋不足:重新定义智力》中所写
“[在一位胜任的学校心理学家中]通常选择的置信区间是 68%。假设你正在试图预测一个 11 岁孩子在 21 岁时的智商分数,并且你知道在普通人群中,11 岁时测得的智商与 21 岁时测得的智商之间的相关性为 0.70(这种相关性处于通常发现的上端)。仅基于这些信息,你认为他在 21 岁生日时会获得怎样的智商分数范围?”
“这取决于你想有多大的信心。如果你只有 68% 的信心,你可以认为孩子的真实分数在他 11 岁时分数的 10 分以内(两个方向——比他原来的智商分数高 10 分或低 10 分)。但这只有 68% 的信心。正如艾伦·考夫曼 [在他的书《智商测试 101》]中所指出的那样,“如果我只有 65% 到 70% 的概率能够到达另一边,我不会穿过繁忙的十字路口。”
对于高风险的决策,测试管理者可以选择将他们的置信区间增加到 90% 甚至 95%。当然,更高的信心是有代价的:它扩大了可能的智商分数范围。在 11 岁男孩的例子中,如果你想对这个孩子在 21 岁时的智商分数有 95% 的信心,你必须预期在任何一个方向上的范围为20 分。”
大多数当代智商测试都更加可靠,但不存在完美可靠的测试。即使使用当今最可靠的智商测试,预期范围仍然很大。凯文·麦格鲁回顾了当今最常用的智商测试中的智商波动,并估计大多数普通人群的预期智商差异的完整范围为16 到 26 分。”
忘记精确性吧。我们正在处理诸如人类之类的复杂动态系统。
7. “尽管存在这种可变性,但在极端情况下可以做出有力的预测。例如,当样本根据其 EA2 GPS 被分为十个大小相等的组(十分位数)时,平均 EA2 GPS 和平均 GCSE 分数之间出现了很强的关系,这在极端情况下最为明显。”(出自《智力的新遗传学》)
在清楚地表明我们当前的遗传信息对于预测个体的教育程度是多么无用之后,普洛明和冯·斯图姆引用了这张非常具有误导性的图表
-%20c.png?w=400)
来源:“智力的新遗传学”,作者:罗伯特·普洛明和索菲·冯·斯图姆,发表于《自然评论遗传学》,第 19 期;2018 年 1 月 8 日
这张图旨在说明在观察极端情况时,基因预测的力量。是的,这张图确实显示,当您拥有庞大的样本时,您可以获得多基因评分的不同区间与学业成绩之间平均关系的统计显著估计。但是,如果假装这些信息对构成这些区间的个体有任何有用的意义,那就非常具有误导性了。例如,以得分在第 90th 和 100th 百分位数之间的所有人为例。是的,好吧,平均而言,他们的学业成绩将接近第 66th 百分位数。但是,一旦您通过查看上一张图表意识到,对于该范围内的任何特定个体,GCSE 的第 15th 到第 100th 百分位数之间的任何值都是可能的,那么该信息对个体有什么用处呢?
当您意识到那些最受高风险决策影响的人——即钟形曲线的极端低端和高端的人——也最有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表现出最大的考试分数波动时,问题变得更加严重。这种现象的专业术语是“回归均值”。假设您学习了一个新游戏,例如拼字游戏,并且第一次玩的时候您表现得非常好(初学者的运气)。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您下次玩的时候可能会更接近平均水平。如果第一次表现非常糟糕,情况也是如此。很有可能,您下次会表现得更好。这适用于任何形式的测量。在第一年表现出色的体育新秀很少在第二年表现得如此出色。这个统计事实应该让我们更加怀疑对极端情况的信任,而不是将极端情况用作支持基因预测效用的依据。
8. “总而言之,只要牢记预测的概率性质,GPS 对于个体预测是有用的。”(来自 《智力的新遗传学》)
考虑到他们刚刚展示了这些信息对于个体预测实际上是多么无用,这是一个多么具有误导性的总结!实际上,他们展示的是,多基因评分具有如此大的概率性,以至于它们可能不适用于预测学业成绩,从而用于为个人做出重要决策。我认为这种情况在学校环境中尤其如此,在学校环境中,学校不应像关注帮助学生根据他们目前的状况茁壮成长和自我实现一样,痴迷于保持平均水平(稍后会详细介绍)。
9. “GPS 是行为科学中独特的预测因子。它们是相关性不意味着因果关系的规则的例外,因为当 GPS 与特征相关时,不可能存在反向因果关系。”(来自 《智力的新遗传学》)
这根本不是真的。普洛明显然熟悉“人口分层”的概念,因为他在自己的研究中控制了这个变量。人口分层的一般思想是,在特定研究中发现的环境和任何遗传差异之间可能存在混淆。遗传评分与重要结果之间存在相关性并不一定意味着两者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例如,如果彼此相关的人在环境中存在系统性差异,这不一定是因为遗传对环境的某种因果力量。这可能是由于特定人群的历史影响造成的。
想象一下,在美国,您做了一项关于智力的大型遗传学研究,但您没有控制种族。您可能会发现预测智力差异的遗传差异,并且它们可能与实际的遗传差异相对应。但是,您不能由此得出结论,说黑人在智力方面在基因上不如其他人,因为长期以来,黑人人口一直存在所有这些特定的环境条件,包括,显然,奴隶制和随后的歧视。这不仅仅是我在政治上正确——我乐于探索证据及其导致的含义。这是关于真正关心真相。
行为遗传学家试图通过控制祖先的遗传评分来解决这种潜在的混淆。但事实是,您始终面临一个问题,即您不能必然地控制所有相关的历史影响。您并不总是知道它们是什么,而且作为心理学家,我们总是惊讶地发现我们事先没有考虑到的新影响。特别是对于大型样本,很难确定仅仅因为您控制了某些相关因素,就意味着您控制了所有相关方差,即使是在您试图控制的事物中也是如此!(请参阅“统计控制混淆结构比您想象的要困难”)作为科学家,我们需要更多的学术谦逊来承认完美地解释分层的困难。
10. “人生是一场智力测验……智商 GPS 的新遗传学将把无所不能的智力变量带入生命科学的所有领域,而无需评估智力。”(来自 《智力的新遗传学》)
总而言之,这两句话相当有力(第一句话是他们论文的开头,第二句话是他们的结尾)。让我们从第一句话开始:“人生是一场智力测验。”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明智的说法。生活确实对我们的认知能力提出了要求,而聪明才智可以帮助我们成功地解决这些要求。然而,根据普洛明的另一句话,似乎这并不是他开头那句话的真正含义。 “无所不能”(根据字典的解释,意思是“全能”)所暗示的是,人生只不过是一场智力测验。
听着,谈论单个心理因素作为预测因素和重要因素的重要性是可以的——而且智力确实具有预测性和重要性——但是将这个单个因素称为生命中的“无所不能的变量”有什么价值呢?这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选择如何生活,不是吗?例如,智商最能预测科学成就,但是并不能预测艺术创造成就或更多的社会功能领域,并且对于学术和工作表现,责任心是另一个强大的预测指标,与智商几乎无关。此外,虽然智商与生活幸福感适度相关,并且理解和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与幸福感的多个方面(包括自我接纳、目标、自主、个人成长和积极的人际关系)同样具有预测性。如今,借助社交媒体和其他替代渠道,人们有很多方式可以自我实现,过上美好的生活,而无需过多地依赖即时认知抽象和工作记忆功能(智商测试主要衡量的是这些功能)。
11. “学校很重要,但它们并没有发挥作用……这并不意味着学校提供的教学质量和支持不重要。这对学生的生活质量很重要,但对他们的教育成就没有影响。”
这显然是错误的。对超过 600,000 人进行的分析,使用排除了遗传影响的自然实验,发现了教育对认知能力产生有益影响的一致证据——每增加一年教育,智商大约增加 1 到 5 个点。即使我们采用这个范围的下限,在接受 10 年的教育后,这也会累积到智商增加 2/3 个标准差——我认为这绝非微不足道。这仅仅是智商。教育工作者在学生的生活中发挥作用的方式有很多,即使在个体差异层面也是如此。
同样,普洛明似乎认为仅仅因为许多环境因素是不系统的——并且因为他忽略了像教育这样少数几个是系统的因素——它们就以某种方式不存在或不重要。但这当然是不成立的。教育工作者以与父母相同的方式发挥着非常真实的作用——通过帮助激发学生内在的最佳潜能(这也是教育的拉丁语词根的含义)。即使学生内在的最佳潜能显示出显著的遗传影响,这绝不意味着这就是遗传命运。所有能力和才能都必须得到发展和表达,而教师在帮助学生培养他们最大的优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一些被选拔接受天才教育的学生提供额外的资源可以改变这些孩子的生活,并帮助加速他们的学习(更不用说还在他们和学校的其他学生之间造成了进一步的差异)。同样,支持有困难的学生,并以同情心和以研究为基础的干预措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让他们重新走上正轨,表达他们最好的自我,这对这些学生的生活产生了真正的影响。
我假设普洛明试图用他所谓的“重要”和“发挥作用”之间的区别来卖弄。他想说的是,老师“重要”是指他们对每个人都有影响,但他们并没有“发挥作用”是指他们没有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差异。
然而,这存在两个问题。首先,没有人会这样解读“发挥作用”,因此它变得几乎难以理解。其次,正如上面所讨论的,即使坚持他微妙的含义,老师不发挥作用也是不正确的。事实仍然是,老师之所以发挥作用是因为他们很重要,而他们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他们发挥作用。
话虽如此,我完全同意以下观点:
“学校不应为了让学生通过考试以提高他们在排行榜上的地位而进行疯狂的教学,而应成为孩子们度过十多年生活的支持性场所,在那里他们可以学习基本的识字和算术技能,同时也可以学习享受学习。”
在这里,我们有很多共同点!但是,不必为了说明这一点而将老师置于不利的境地。实际上,这一点表明了老师可以发挥多大的作用:他们有机会激发学习并让学生参与学习材料。
12. “我们的经历非常重要——我们与伴侣、孩子和朋友的关系,我们的职业和兴趣。这些经历使生命值得活下去,并赋予它意义……但它们不会改变我们在心理上的本质——我们的性格、心理健康和认知能力。生活经历很重要,而且可以深刻地影响我们,但它们并不会改变我们是谁。”(摘自 《蓝图:DNA如何塑造我们》)
这或许是我对普罗明言辞感到沮丧的关键所在。在普罗明的世界观中,智力是生活中“无所不能的变量”,而智力和广泛的性格特征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唯一原因。我们每个人都仅仅是我们的智商+其他广泛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我必须说,这不是我或我所认识的大多数人格心理学家所认同的世界观。
丹·麦克亚当斯和珍妮弗·帕尔斯提出了一个精彩而全面的“人格整合科学的基本原则”。这个框架作为该领域的指导,将“人格”的概念理解为:(a)个人在人类天性普遍进化设计上的独特变异,表现为(b)性格特质,(c)特征性适应,以及(d)自我定义的叙事等不断发展的模式,它们在(e)文化和社会背景中复杂且差异化地适用。
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特征性适应,其中包括“动机、目标、计划、抱负、策略、价值观、美德、图式、自我形象、重要他人的心理表征、发展任务以及许多其他人类个性的方面,这些方面涉及动机、社会认知和发展方面的考量。”当然,性格特质会影响我们的特征性适应,但我们的文化背景、生活经历、创伤史以及我们讲述关于自己和我们经历的叙事也会影响我们的特征性适应。当然,我们可以使用基因信息来帮助预测某人是否会发展出高度的广泛性格特质,例如责任心,但是他们会成为一个有责任心的黑帮老大、会计师还是心理学家?当然,我们可以查看一个人的基因密码,并估计他们发展出精神病患者某些特征(例如,大胆、冲动、冷酷)的概率,但是他们会成为一个为了娱乐而杀人的精神病患者,为了国家而杀人(军人),还是将他们的大胆用于利他目的?
仅仅在出生时读取一个人的基因信息永远无法完全捕捉到个人生活轨迹的丰富复杂性和多样性,也无法完全剥夺一个人在做出引导他们生活走向健康方向的选择时所拥有的独特的回旋余地。对人格文献的系统性回顾表明,虽然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生物起源的本性”,但这方面并没有什么神圣不可侵犯之处。通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对我们的模式进行足够的有意调整——无论是通过更换工作、进入长期关系、采用新的身份、冥想还是某些形式的治疗——人们真的可以改变自己是谁。查看我们的DNA远不是普罗明有时认为的“水晶球”。然而,他也似乎认识到:“基因不是命运。你可以改变……遗传性描述的是现在是什么,但不能预测可能是什么。”
令人沮丧的是,似乎有两个不同的普罗明:(a)谨慎、负责的科学家,他在该领域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并提供了适当的警告,以及(b)公开释放的普罗明版本,他说出一些甚至他自己的研究都不支持的令人震惊的话。我真的希望我们能回到那个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激励我,并使我首先想研究人类智力的普罗明版本。
--
* 我说“大多数”是因为在某些地方,我发现他对我提出的与他一些更极端的陈述相矛盾的新证据是如何回避和轻蔑的,这让我感到非常沮丧。你可以在这里听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