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光明三元组与黑暗三元组

新研究对比了人性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侧面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尽管如此,我仍然相信,人是真心善良的。” —— 安妮·弗兰克

 

地球上少一个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 泰德·邦迪

为什么黑暗三元组人格的人如此有魅力?为什么他们得到所有研究关注?我在办公室问我的同事大卫·亚登。他立刻竖起了耳朵,要求我给他发送关于黑暗三元组的论文,并表示他没有听说过黑暗三元组,但听起来很吸引人(从而证明了我的观点)。

当我回到办公室时,我通过电子邮件将一些论文发送给了大卫和我的同事伊丽莎白·海德。在一封简短的电子邮件回复中,大卫只是回复说:“光明三元组”?现在的耳朵竖起来了。真的有这种东西吗?有人研究过吗?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观点的有影响力的故事能够继续存在。


黑暗三元组已经被充分研究。由德尔罗伊·保卢斯和凯文·威廉姆斯于 2002 年首次发现,人格黑暗三元组包括自恋(自命不凡的自大)、马基雅维利主义(策略性剥削和欺骗)和精神病态(冷酷无情和愤世嫉俗)。虽然这三种特质传统上主要在临床人群(例如,罪犯)中进行研究,但保卢斯和威廉姆斯表明,这些特质中的每一种都显然是连续的——我们至少有点自恋、马基雅维利主义和精神病态。

自他们的最初论文发表以来,关于该主题的研究每年都在大幅增加,其中三分之二的关于黑暗三元组的出版物出现在仅 2014 年和 2015 年。虽然黑暗三元组的每个成员都有独特的特征和相关性,但这些“社交厌恶”特质之间存在足够的重叠,保卢斯认为应该“共同研究”。事实上,人格似乎确实存在一个“黑暗核心”。

虽然对黑暗人格的研究无疑有助于我们理解人性的阴暗面,以及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持续表现出黑暗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的程度上的差异,但人性的光明面又如何呢?

日常圣徒

社交厌恶型的人确实存在,但日常圣徒呢?我不是在谈论公开做了很多奉献,并因其所有奉献而获得许多公众赞誉和奖励的人(以及为了实现个人成功而不断向他人奉献的人)。我谈论的是那种仅仅通过他们的存在,就将他们的光芒照耀到四面八方的人。那种不会不断地策略性地奉献,而是自然而然地、自发地散发出无条件的爱的人,因为这就是他们的本性。

这就是我们着手要弄清楚的事情。通过多次电子邮件交流和私人会议,大卫、伊丽莎白和我研究了现有的黑暗三元组测试,并集思广益了与黑暗三元组每个成员的概念相反的各种特征相关的项目,但我们创建的项目不仅仅是黑暗三元组项目的反向。我们的初始项目池与宽恕、信任、诚实、关怀、接纳、看到人们最好的一面以及从与他人的联系中获得内在乐趣而不是将人作为达到目的的手段有关。

令我们惊讶的是(我们并没有期望必然会有三个因素),从我们的研究中出现了三个不同的因素,我们将其标记为:康德主义(将人视为目的本身,而不仅仅是手段)、人道主义(重视每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和人性信仰(相信人类的根本善良)。

在对我们的初始项目进行了一系列改进(以及由艾利·筑山进行的复杂统计分析)之后,我们确定了 12 个项目,这些项目捕捉到了光明三元组的本质。您可以在此处参加光明三元组量表测试(并接收有关您的光明与黑暗三元组平衡的信息)。

我们现在已经对数千名不同年龄、性别、种族和民族的人进行了光明三元组量表的管理,结果影响深远。首先,很明显,光明三元组不仅仅是黑暗三元组的对立面。虽然两者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但这种关系仅为中等程度(相关性约为 0.50),这支持了我们每个人身上至少都有一点光明和黑暗的想法。在我看来,最好将那些在黑暗三元组中得分极高的人不视为人类的一个单独物种(毕竟,拥有阴暗面是人之常情),而是视为我们所有人内在潜力的放大和释放的版本。

话虽如此,安妮·弗兰克似乎在这篇文章的开篇引言中说中了一些道理。我们通过从每个人在光明三元组上的得分中减去他们在黑暗三元组上的得分,计算出每个参与者的光明三元组与黑暗三元组的平衡得分。整个样本的平均平衡得分为 1.3,这表明普通人在日常思想、行为和情感模式中更倾向于光明而非黑暗。正如您可以在此散点图中看到的那样,在普通人群中,极端恶意非常罕见

光明三元组和黑暗三元组的画像

那么光明三元组和黑暗三元组的对比概况呢?我们发现,黑暗三元组与更年轻、男性、受权力、工具性性行为、成就和归属感(但不包括亲密关系)驱动、具有自我提升价值观、不成熟的防御方式、炫耀性消费、自私以及将他们的创造性工作和宗教不朽视为超越死亡的途径呈正相关。黑暗三元组与生活满意度、尽责性、宜人性、自我超越价值观、同情心、同理心、平和的自我、相信人类是善良的和相信自己是善良的呈相关。

黑暗三元组还显示出与各种可能促进个人更具能动性相关目标的变量呈正相关。例如,黑暗三元组与功利主义的道德判断以及创造力、勇敢和领导力的优势,以及自信心,以及对权力、成就和自我提升的动机呈正相关。此外,还发现了黑暗三元组与好奇心之间存在意想不到的相关性,这种相关性主要局限于拥抱型(“我喜欢做一些有点吓人的事情”,“我更喜欢令人兴奋且不可预测的工作”)和匮乏型(“当我不理解解决方案时,我会感到不安”,“如果我不认识一个词,我会感到烦恼”)的好奇心形式。

有趣的是,在我们控制了黑暗三元组中更具对抗性的因素之后,黑暗三元组实际上显示出与许多以成长为导向的结果呈相关关系。这些发现表明,黑暗三元组的冷酷无情和操纵性核心对这些人并没有带来多少好处。一旦去除黑暗三元组中与恶意相关的方差,剩下的方差可能与能动性外向性有关(外向性中与自信相关的特定方面,这可能为在黑暗三元组中得分较高的人提供保护因素。*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光明三元组的相关模式提供的总体图景与黑暗三元组截然不同。光明三元组与年龄较大、女性、童年时期较少不可预测性以及更高水平的宗教信仰、灵性、生活满意度、接纳他人、相信他人是善良的、相信自己是善良的、同情心、同理心、对经验的开放性、尽责性、积极热情、拥有平和的自我以及相信自己可以通过自然和生物社会性(生育子女)在个人死亡后继续生存下去有关。

在光明三元组量表上得分较高的人也报告说,他们对人际关系、能力和自主性更满意,并且他们还报告说,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具有更高水平的安全依恋风格和情爱。总的来说,光明三元组与主要受亲密关系和自我超越价值观驱动有关。许多性格优势与光明三元组相关,包括好奇心、洞察力、热情、爱、善良、团队合作、宽恕和感恩。

请注意,与光明三元组相关的 好奇心的味道——扩展型(“在新情况下,我积极寻求尽可能多的信息”,“我将具有挑战性的情况视为成长和学习的机会”)——不同于与黑暗三元组相关的好奇心的味道(主要是拥抱型和匮乏型)。成熟的防御方式也与光明三元组相关(例如,幽默、升华、利他主义、预期),对自我、世界和自己的未来也抱有乐观的信念。在光明三元组量表上得分较高的人也报告说,他们具有更高的自尊、真实性和更强的自我意识。

总的来说,光明三元组似乎与任何明显的缺点无关,除了少数可能的例外,具体取决于具体情况。光明三元组与成就和自我提升的动机呈负相关(即使光明三元组与生产力和能力呈正相关)。在性格优势方面,与黑暗三元组不同,光明三元组与勇敢或自信无关。这些特征对于实现个人更具挑战性的目标和充分实现自我可能很重要。

此外,与我们的预测一致,光明三元组与更大的人际内疚感有关——包括幸存者内疚(“我有时觉得我不配拥有我所获得的幸福”)、分离内疚(“离开家太久会让我感到焦虑”)和全能责任内疚(“即使我爱的人看起来很好,我也经常担心他们”)等形式的内疚。虽然体验这些形式的人际内疚感可能有助于促进人际关系和修复关系中的损害,但这些形式的内疚感可能会限制个人的抱负,因为他们害怕在他人仍然不太成功时自己却获得成功。

光明三元组也与更大的“反向形成”相关,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这是一种神经质的防御方式(但我自己在我的作品中将其概念化为成熟利他主义的一个方面)。反向形成量表包括以下项目:“如果有人抢劫了我并偷了我的钱,我宁愿他得到帮助而不是受到惩罚”和“我经常发现自己对那些我完全有理由生他们气的人非常友善。”虽然即使是对敌人也怀有这种“仁爱之心”有助于自身的福祉,但这些态度,加上更大的人际内疚感,可能会使那些在光明三元组中得分较高的人更容易受到在黑暗三元组中得分较高的人的剥削和情感操纵。事实上,我们认为进一步调查极端光明三元组与黑暗三元组得分者之间的社会互动将是一个有趣的未来研究方向。

结论

我们的研究肯定存在局限性,并且在扩展和发展我们的工作方面还有许多未来的研究领域。12 项光明三元组量表应被视为初稿,我们的四项研究应被视为更具探索性而非结论性。

尽管如此,我们希望我们的研究有助于平衡人格心理学中的力量。是的,日常精神病患者确实存在。但日常圣徒也同样存在,他们在研究关注和社会培养方面也同样值得,而这个社会有时会忘记,世界上不仅存在善良,而且我们每个人身上也存在善良。

您可以在此处阅读我们的科学论文。此外,您可以在此处参加光明三元组量表测试,并了解您的光明与黑暗三元组平衡。

--

*这与我和我的同事进行的最近关于自恋的研究相符,该研究明确区分了自恋的对抗性和能动性外向性方面,以预测幸福感。我们发现,当从方程式中部分去除对抗性时,自恋的能动性外向性方面尤其具有适应性。

斯科特·巴里·考夫曼是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探索人类潜能的深度。他曾在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其他地方教授关于智力、创造力和幸福感的课程。他主持《心理学播客》,并且是九本书的作者和/或编辑,包括《超越:自我实现的科学新论》、《天生创造:解开创造性思维之谜》(与卡洛琳·格雷瓜尔合著)和《天赋不足:重新定义智力》。在 http://ScottBarryKaufman.com 了解更多信息。2015 年,他被《商业内幕》评为“50 位正在改变我们看待世界方式的开创性科学家”之一。他为《大众科学》撰写了极受欢迎的“美丽心灵”博客近十年。在 X 上关注他。

更多作者:斯科特·巴里·考夫曼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