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者是否更容易患上冒名顶替综合征?

自恋和冒名顶替综合征之间令人惊讶的联系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


“几年前,我很幸运地受邀参加了一次伟大而优秀的人们的聚会:艺术家和科学家、作家和事物发现者。我感觉他们随时会意识到我不配待在那里,在这些真正做出过一番事业的人们中间。”

“在那里待的第二或第三个晚上,我站在大厅的后面,当时正在进行一场音乐表演,我开始和一个非常友善、有礼貌的老绅士聊天,聊了很多事情,包括我们共有的名字。然后他指着大厅里的人们,说了一些这样的话,‘我只是看着所有这些人,然后我想,我到底在这里做什么?他们做出了令人惊奇的事情。我只是被派到这里。’”

“我说,‘是的。但你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我想这算得上一些成就。’”

“我感觉好了一些。因为如果尼尔·阿姆斯特朗都觉得自己像个冒名顶替者,也许每个人都这样。也许根本没有真正的成年人,只有那些努力工作、又有点幸运、感觉自己有点力不从心的人,我们所有人都在尽力做到最好,而这才是我们真正能期望的。”

-- 尼尔·盖曼

冒名顶替现象”一词是由宝琳·克兰斯和苏珊娜·伊姆斯在 1978 年提出的,用来描述一群事业有成的高成就女性的内心体验,她们尽管在学术和职业上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却仍然觉得自己很虚伪。后来被称为“冒名顶替综合征”,其定义的特征是觉得自己是个骗子——认为别人对你的看法比真实情况和应有的情况要好。

当然,我们大多数人在某种程度上都会经历冒名顶替综合征,有时会认为自己没有别人认为的那么能干,不值得取得这些成就,并担心如果自己的“真实”能力被曝光,别人会如何反应,这都是很正常的。尽管如此,与其他特质一样,冒名顶替综合征也呈正态分布,有些人会在日常生活中更频繁地经历冒名顶替综合征。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 订阅来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关于当今世界发现和塑造我们世界的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研究表明,这很重要。那些报告说自己有高频率冒名顶替倾向的人,更容易产生持续的 羞耻感(而不是内疚感)、抑郁,甚至 自杀念头。这些人往往会拒绝赞扬,淡化积极评价的真实性,并以维持自己冒名顶替感的方式行事。例如,他们会将成功归咎于能力以外的因素,例如运气、天时地利,或仅仅是努力工作。更重要的是,那些有冒名顶替倾向的人往往会采取 自我妨碍策略,主动采取破坏自己表现的行为。

冒名顶替综合征存在明显的自我展示因素。我们是非常社会性的物种,我们经常试图操纵别人对我们的看法,以获得最佳的人际交往利益。冒名顶替综合征可能是一种非常适应性的自我展示策略。毕竟,声称自己的能力低于表面上的水平,可能会降低别人的期望,从而促使他们鼓励你,并在你失败时保护你的形象,并在你成功时夸大你的表现的影响。

事实上,研究表明,那些在冒名顶替综合征方面得分较高的人,在公共场合表达的对自己和自己表现的看法往往不如他们私下认为的那样积极。事实上,那些报告说自己有高水平冒名顶替综合征的人,当别人对他们有非常积极的印象时,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困扰,如果你真的觉得自己是“冒名顶替者”,这才是你会期望的情况。

当我在阅读有关冒名顶替综合征的这篇引人入胜的文献时,我意识到冒名顶替综合征的许多看似矛盾的特征,与那些在一种特别矛盾的自恋形式中得分很高的人的行为惊人地相似:脆弱型自恋

自恋的两面

心理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在区分“外显”型自恋和更“隐蔽”型自恋。大多数人对自大型自恋者非常熟悉,他们的特点是他们傲慢、自夸、吵闹的行为,要求成为关注的焦点。精神病学家格伦·加巴德将自大型自恋者描述为“不自觉的”,因为他们往往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影响:“他们说话时仿佛在对着一大群人讲话,很少与人建立眼神交流,通常都看着周围人的头顶。”

自大型自恋的核心特征包括暴露癖、专制、对权力的宏大幻想、寻求赞誉、操纵、剥削、权利意识、缺乏同情心、傲慢和寻求刺激。以下是一些衡量自大型自恋的条目

  1. 我喜欢成为聚会上最受欢迎的人。

  2. 我倾向于掌控大多数情况。

  3. 我经常幻想拥有大量的成功和权力。

  4. 我渴望伟大。

  5. 我可以游刃有余地进出任何事情。

  6. 我会把人当作工具来提升自己。

  7. 我认为规则对我的约束不如对别人的约束那么大。

  8. 我通常不太关注别人的痛苦。

  9. 我是一个优秀的人。

  10. 为了获得我的“刺激”,我几乎会尝试任何事情。

然而,存在一种更安静的自恋表现形式,其特点是对轻微的怠慢极为敏感,并对自己宏大的幻想感到深深的羞耻,这导致这些人回避成为关注的焦点。有时被称为“脆弱型”或“过度警惕型”自恋者,这些人对别人如何对待他们极其敏感,在人格特质神经质方面得分极高。脆弱型自恋的核心特征包括高度脆弱的自尊、持续的羞耻感、隐藏自我、回避反馈、受到批评时的愤怒、对获得认可的宏大幻想,以及不信任他人善意的意图。以下是一些捕捉脆弱型自恋的测试条目

  1. 我经常感到需要别人的赞美才能确定自己。

  2. 当我意识到自己在某件事上失败时,我会感到羞辱。

  3. 当别人瞥见我的需求时,我会感到焦虑和羞愧。

  4. 当人们没有注意到我是多么优秀的人时,我会感到恼火。

  5. 有时我会避开人们,因为我害怕他们不会按照我想要的方式去做事。

  6. 我经常幻想我的成就得到认可。

  7. 当有人为我做一些好事时,我想知道他们想从我这里得到什么。

两种形式的自恋——自大型和脆弱型——都具有共同的核心特征,包括过度的自我关注、权利意识、人际对抗和宏大的幻想。事实上,那些表现出脆弱型自恋特征的人,经常会以其私下里对优越性的宏大幻想让别人感到惊讶!

为了探究这两种自恋形式与临床相关结果之间的关系,我和我的同事评估了自恋(包括脆弱型和自大型)与一系列与精神病理学、幸福感和真实性相关的结果之间的关系。

我们发现了什么?

冒名顶替综合征和自恋

正如预期的那样,冒名顶替综合征与脆弱型自恋密切相关(r= .72, p < . 01)。以下是冒名顶替综合征测试中出现的一些条目

  • 有时我害怕自己会被发现真实的身份。

  • 我倾向于觉得自己像个骗子。

  • 我害怕对我重要的人可能会发现我没有他们认为的那么能干。

  • 有时我害怕别人会发现我真正缺乏多少知识或能力。

  • 在某些情况下,我感觉自己像个“伟大的伪装者”;也就是说,我没有别人认为的那么真诚。

脆弱型自恋和冒名顶替综合征都与不真实的其它指标有关,包括自我意识薄弱、自我疏远以及高度接受他人的外部影响。看来,冒名顶替综合征与一系列与失去自我意识和在世界上做出真实反应相关的行为相关。虽然这些结果之前没有被记录下来,但它们是预期的。然而,我们对自大型自恋的发现真的让我们感到惊讶。

之前的研究将自大型自恋描述为“自恋的快乐面孔”。与之前的研究一致,我们发现(与脆弱型自恋不同)自大型自恋与较低水平的精神病理学,甚至更高水平的生活满意度相关。虽然在自大型自恋方面得分高的人可能会让别人不快乐,但他们似乎对自己的人生非常满意。

然而,虽然自大型自恋者感到快乐,但我们发现他们不太可能真实或过上以目标为导向的生活。自大型自恋与不真实的各种指标有关,包括冒名顶替综合征的报告,以及较低水平的目标感。虽然相关性不如脆弱型自恋那么强,但相关性仍然相当大。

经过进一步思考,这些发现是合理的。如果冒名顶替综合征是一种自我呈现策略,那么脆弱型和自恋型人格都与这种策略相关是合理的。 这两种自恋的核心都是为了调节对自尊的需求。 脆弱型自恋者迫切需要避免被拒绝以及可能会证实他们内心深处自卑的反馈,而夸大型自恋者则迫切需要避免任何暗示他们可能不像他们认为的那样优越和强大的迹象。

虽然夸大型自恋的极端自信可能对低幸福感起到保护作用,但无论是脆弱型自恋还是夸大型自恋得分高的人,他们的反应都不是真实的;他们都在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来管理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因此,他们都失去了灵魂。

从冒名顶替综合征到真实性

德国精神分析学家卡伦·霍妮从“魔鬼的契约”的角度来看待不真实和自我异化,她认为“放弃自我相当于出卖自己的灵魂。” 不幸的是,很多人都患有严重的冒名顶替综合征,他们经常避免充分表达自我,因为他们害怕这样做会被别人如何看待。

然而,这种对自我呈现的过度关注会带来各种适应不良的后果。 我们发现,冒名顶替综合征与健康的自尊、自我接纳、自主性、对环境的掌控、个人成长、与他人的积极关系、人生目标感和生活满意度呈强烈的负相关(见表 S7)。

尽管如此,我认为这些发现可以为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启示。在我们的论文中,我们讨论了我们发现的一些临床意义,但我认为最明显的意义是,通往幸福和美好生活的道路不是铺满对自我呈现的过度关注,而是铺满真实性。

需要明确的是:这些结果并没有否定这样一个事实,即我们大多数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都会经历冒名顶替感或怀疑自己给他人留下理想印象的能力。 相反,它们表明,无论我们身处冒名顶替综合征曲线上的哪个位置,实现最佳自我的一个潜在途径是减少对他人如何看待你的过度关注。 不要担心自己是冒名顶替者; 担心自己是否真实。

© 2018 斯科特·巴里·考夫曼,版权所有

致谢:感谢我的合著者 Brandon Weiss、Joshua Miller 和 W. Keith Campbell 对本文的重大贡献。请注意,Brandon Weiss 是本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在撰写研究结果方面应与我享有同等功劳。

Scott Barry Kaufman is a humanistic psychologist exploring the depths of human potential. He has taught courses on intelligence, creativity and well-being at Columbia University, N.Y.U., 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and elsewhere. He hosts the Psychology Podcast and is author and/or editor of nine books, including Transcend: The New Science of Self-Actualization, Wired to Create: Unraveling the Mysteries of the Creative Mind (with Carolyn Gregoire), and Ungifted: Intelligence Redefined. Find out more at http://ScottBarryKaufman.com. In 2015 he was named one of "50 groundbreaking scientists who are changing the way we see the world" by Business Insider. He wrote the extremely popular Beautiful Minds blog for 大众科学 for close to a decade. Follow him on X.

More by Scott Barry Kaufman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