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来说太难了?进化逻辑能解释恶毒的继父母吗?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


不忠女性的丈夫是否更有可能杀死他们可能无意识地知道不是自己亲生的孩子?

“对科学来说太难了?”系列中,我采访科学家,了解他们很想探索但认为无法调查的想法。例如,它们可能涉及超出可能性的机器,例如像星系一样大的设备,或者它们可能是完全不道德的,例如像对待实验鼠一样在儿童身上做实验。此专题旨在关注不可能的梦想,科学中看似棘手的问题。然而,“对科学来说太难了?”结尾的问号表明,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科学家:杰米·克雷姆斯,英国牛津大学认知和进化人类学博士课程的研究生。

想法:童话故事中充斥着恶毒的继母,她们竭尽全力杀死继子女。可悲的是,杀人继父母是真实存在的。

克雷姆斯解释说:“继父母虐待2岁以下儿童的可能性是亲生父母的六倍。“在美国,继子女遭受暴力虐待致死的可能性是亲生子女的100倍,在英国,尽管只有大约1%的婴儿与继父母同住,但53%的婴儿被杀事件是继父母所为。”

这些骇人听闻的统计数据在动物王国中也有对应之处。

她说:“例如,雄狮在接管狮群时,经常杀死其他雄狮所生的幼崽。“这为它们的亲生后代释放了更多狮群必然有限的资源,并使以前专注于喂养和照顾幼崽的雌性狮子恢复性接受能力。这种情况在某些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也很相似。”

克雷姆斯说,进化论预测,你与某人的关系越密切,你就越不可能杀死他们,这与现实世界的统计数据相符。“从进化角度来看,最糟糕的情况是将资源浪费在另一个男人或女人的遗传物质上——即后代。”

因此,这个想法是,进化逻辑可能解释了进化生物学家马丁·戴利和玛戈·威尔逊所称的灰姑娘效应。然而,社会因素是否是罪魁祸首,而对进化论的依赖仅仅是生物决定论?“我们人类拥有灰姑娘的故事,告诉我们继父母应该虐待继子女,这个事实是否塑造和指导了继父母的行为?”克雷姆斯问道。

问题:为了真正了解灰姑娘效应是由先天还是后天、生物学还是文化造成的,人们必须消除所有关于继父母的文化信息,“而我们无法做到,”克雷姆斯说。

解决方案?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可能方法是调查那些“相信——无论对错,考虑到估计显示,多达十分之一的儿童不是自认为是父亲的男人的后代——他们谋杀的孩子是他们亲生的”男人,”克雷姆斯说。

“一旦被判犯有杀婴罪或杀童罪,简单的基因测试就可以揭示死者是否是其凶手的亲生后代。在所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我敢打赌,基于戴利和威尔逊收集的进化生物学证据,以及我们身体无意识地‘知道’远比我们意识到的更多信息的能力——我相信这包括关于生物亲缘关系的信息,可能通过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传递——错误的父亲‘谋杀’亲生父亲的次数明显更多。”

克雷姆斯说,这些发现将对生物交流——例如,我们如何知道谁与我们有亲缘关系——产生重大影响。它还将影响进化心理学,揭示人类与其他物种之间行为的连续性,我们如何以及为何区别对待我们的亲生亲属,杀婴行为的“自然性”,并将进一步支持基本进化理论以及这些理论如何在人类行为中得到证实,即使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没有意识到这些影响。

她补充说,甚至可能对社会工作,甚至可能对社会政策产生严重后果。“应该允许儿童与继父母同住吗?家庭法院是否应该比现在更频繁地将儿童的监护权判给亲生父亲?单身母亲打算约会是否应该被允许再婚?无论男人和怀孕的女人是否认为存在亲子关系不确定性,都应该进行亲子鉴定吗?”克雷姆斯问道。(她确实指出,收养子女的人是一个与继父母不同的自我选择群体,继父母通常不能否认与伴侣不想要的后代的联系。)

然而,“这些政策问题可能太过分了”,而且“这种工作不会完成”,克雷姆斯说。“开展这项工作成本很高,尤其因为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找到足够大的样本量。存在种族、社会经济地位和法律制度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每当出现亲子关系问题时,都会出现情感和法律上的动荡,而犯罪人群、基因检测以及围绕谋杀,特别是杀婴罪、儿童以及一些人可能误认为是带有优生学色彩的社会生物学的耻辱,都将阻止伦理委员会允许这项工作。”

她指出,“公众很容易将这类研究描述为专注于用生物科学来解释令人发指的罪行,针对特定种族、收入或教育水平,或者最广泛地试图确定谁有权接触儿童,错误地强调继父母的危险,而不是关注亲生父母的保护性。“没有人愿意重新审视基于生物学的关于谁应该和不应该拥有或接触儿童的论点。”

*

如果您有想推荐我提问的科学家,或者您是一位科学家,有一个您认为可能对科学来说太难的想法,请发送电子邮件至toohardforscience@gmail.com

Charles Q. Choi is a frequent contributor to 大众科学. His work has also appeared in The New York Times, Science, Nature, Wired, and LiveScience, among others. In his spare time, he has traveled to all seven continents.

More by Charles Q. Choi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