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在电子邮件末尾署名“谢谢你?”

你上次使用“谢谢你”的某种变体是什么时候?今天早上在咖啡店?昨晚吃晚餐的时候?因为有人为你按住电梯?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代表《大众科学》的观点


这篇文章是工作场所人类学系列的一部分。

你上次使用“谢谢你”的某种变体是什么时候?今天早上在咖啡店?昨晚吃晚餐的时候?因为有人为你按住电梯?

在网上呢?你最近在电子邮件末尾使用过它吗?你是否有意不使用这个短语?你有没有停下来思考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谢谢你”这个短语是我们童年早期学到的一组仪式化回应的一部分,这组回应还包括“你好”和“再见”。后两者代表过渡性的语言点,标志着进入和退出某些互动状态的程度。“你好”既承认了一种关系,又开启了互动,而“再见”则标志着互动的结束。在美国,它是一种表示感谢的方式。“谢谢你”在维持可能的社交关系中起着调解作用。

这些类型的语言结构被称为“礼貌用语”。我们的父母教给我们这些回应的框架——例如,美国儿童在能够进行口头交流之前很久就开始学习挥手说“你好”和“再见”的规则。我的侄子正在学习如何挥手说“你好”和“再见”,虽然他的动作很生硬,但他父母的喜悦无疑会鼓励他练习,并最终加强他对这一行为的理解。如果他拒绝按照规定参与,他可能会被告知不进行这些社交仪式“不好”,反过来他会了解到这是社交互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他与其他人群互动时,他可能会学习如何运用这种回应的变体(例如,再见与拜拜或回头见;语气;伴随的手势)来进一步丰富这个短语的含义。例如,“嘿”可能在朋友或同辈之间用作问候,但与陌生人或叔叔阿姨和祖父母之间,根据交流者的关系和/或年龄差异,可能会采取更正式的策略。这些回应模式非常微妙,反映了参与者之间关系的性质:亲密程度、相对地位以及接触时长或预期的分离时长都会影响这些互动的进行方式。

再见不仅仅是一个词。它包含了一个完整的仪式。心理学家赫伯特·克拉克扩展了这个想法,用我们结束电话的方式来说明。我们不能只是挂断电话。结束电话有三个部分:话题结束、告别和联系结束。首先,我们必须表明我们谈完了(“嗯,很高兴听到你的消息。”),然后双方都同意断开联系(“好的,我们稍后会再联系。”“好的,再见。”),然后实际物理地结束传输(挂断电话)。我们很少在不遵守这些礼节的情况下挂断电话,如果我们这样做,即使它表示不满,也会被认为是极度粗鲁的行为。

在短信时代,这些做法可能看起来过时了,但对这些仪式性行为的需求仍然很重要,尤其是在语气难以辨认的电子通信中。我们用“稍后聊”、“明天再聊”甚至只是“再见”来结束我们的通信。“谢谢”和“谢谢你”已经融入到公式的这一部分,尤其是在电子邮件中。更传统的告别语已经被“谢谢你”所取代,这种转变非常微妙,以至于现在它已成为这种媒介中的常见署名。但它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它比“真诚地”或“此致敬礼”更易于接受?

这部分反映了我们的时代。电子邮件提供了一种比实际信件(在某些情况下,比电话)更快速的联系方式,但这种速度也意味着我们通过这种媒介发送更多的消息,无论是出于个人原因还是职业原因,而阅读和回复这些消息都需要投入时间。因此,发送者认识到他们给接收者带来的负担更为重要。在写信、寄信和回信都需要时间的时代,发送者证明她的可靠性非常重要。“真诚地”和“此致敬礼”旨在建立交流者之间的信任。信誉是决定是否会发出回复的重要决定因素。如今,由于网络使陌生人可以毫不费力地相互联系,当与时间权衡时,信誉在决定回复方面的重要性降低了(垃圾邮件除外)。

这并不是说更正式的告别语或亲切的结尾完全被忽视了。必须认识到通信双方之间关系的性质。这对于关系的持续至关重要。对此表示怀疑?下次你给朋友或爱人发电子邮件时,试着省略告别语,然后告诉我结果如何。(或者不按照你习惯的方式问候他们。)“谢谢你”起着类似的作用。通过包含结尾,我们都在遵循整体社交礼貌公式,并表明我们理解社交交往的规则。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是真诚的人。

这种做法在商务沟通中非常普遍——在商务沟通中,人们最迫切需要回复,而且如果省略结尾,尤其是在电子邮件包含某种请求的情况下,似乎是最令人反感的。“谢谢”似乎是最安全的选择。但是,它的过度使用也降低了它的含义吗?你是如何署名你的电子邮件的——有没有发生过任何因为没有结尾而产生问题的情况?

有什么想说的吗?实践人类学上的评论已被禁用,但你始终可以加入 Facebook 上的社区。

 

--

参考文献和补充阅读

  • Becker, Judith and Patricia C Smenner (1986). 学龄前儿童自发使用“谢谢”作为性别、社会经济地位和听众地位的函数。《社会语言学》,第15卷第4期:537 - 545。

  • Clark, Herbert and J. Wade French (1981). 电话告别。《社会语言学》,第10卷第1期:1 - 19。

  • Ferguson, Charles (1976). 礼貌用语的结构和使用。《社会语言学》,第5卷第2期:137 - 151。

  • Greif, Esther and Jean Berko Gleason (1980). 你好,谢谢,再见:更多例行信息。《社会语言学》,第9卷第2期:159 - 166。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