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猴的社会行为能告诉我们关于我们自己的什么?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狐猴可能是具有欺骗性的。大多数动物都是——当你在争夺食物或配偶,或者试图躲避捕食者时,这会很方便。然而,狐猴特别有趣,因为它们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们自身社会性的发展。

社会智力假说认为,灵长类动物的大脑进化是为了应对社会生活的复杂性,特别是人际关系——毕竟,联盟和友谊在日常社交网络中至关重要。进化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是社会脑假说的创始人,他认为类人猿可能在更大的群体环境中调整了配对关系,从而产生了非性关系。在包括哺乳动物和鸟类在内的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中,较大的大脑显著存在于倾向于配对结合的物种中。理解这些连接如何塑造社会性并非易事。例如,社会性是否完全与社会智力有关,还是受到其他类型智力的影响?你又如何在化石记录中追溯这一点,而那里的证据有时可能很稀少?

社会智力假说提出,群体越大,社会需求就越大,因为更大的群体拥有更复杂的社交网络。反过来,这表明生活在较大群体中的灵长类动物会更聪明。因此,社会脑也是一个更大的大脑(相对于身体大小),但这并非总是如此:例如,黑猩猩的大脑 *仅* 大两倍,而大象(和人类)在哺乳动物中名列前茅。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今天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在去年 12 月发表于《当代人类学》期刊的一篇论文中,戈威特、甘布尔和邓巴指出,为了完全完成社会性难题,我们需要涵盖大约 1500 万年的进化史,从类人猿的分化开始。一种方法是寻找灵长类动物的类比。杜克大学进化人类学家埃文·麦克莱恩最近在 PLoS ONE 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使用两项任务检验了六种狐猴物种的社会脑假说:一项改编自人类婴儿测试的社会认知任务,要求受试者理解并利用竞争对手的视觉意识,以及一项非社会任务,要求受试者利用关于如何在不同环境背景下检索物体的知识。

为什么要选择狐猴?以前完成的大多数灵长类动物研究都集中在生活在相似规模群体中且脑容量通常与群体规模相关的物种上。然而,狐猴生活在不同规模的群体中,而这些群体似乎与脑容量无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狐猴提供了两个优势:第一个是它们提供了观察物种内群体规模与社会性关系影响的机会,第二个是它提供了观察这些独立于脑容量联系的影响的机会。

在第一项任务中,食物被放在两个人面前。关键是,其中一个人在某种程度上被视觉阻挡而看不到食物(例如,背对着或蒙着眼睛),而另一个人则没有。具有更强社会理解力的狐猴更可能从视线受阻的人那里拿走食物。在第二项任务中,狐猴被教会从一个不透明的圆筒中取出食物,方法是绕到食物可及的侧面。然后将管子替换为透明管子,这要求狐猴在没有清晰视觉线索的情况下利用他们先前学到的技能。(有关这项特定研究的更多信息,请访问我的同事杰森·戈德曼的 深思熟虑的动物 博客。我在这里只提到了重点。)

来自较大社会群体的狐猴在社会认知任务中表现更好:它们更频繁地从视力受损的人那里拿走食物。然而,当涉及到非社会任务时,与群体规模没有很强的联系。总之,这些发现表明,社会行为可能不一定与群体规模有关,而与每个群体经历的特定环境和社会因素有关。这些发现还表明,脑容量不一定是衡量智力的标准,因此我们应该谨慎地将两者联系起来,而没有充分理解环境和社会因素的贡献。

麦克莱恩的研究提醒我们,灵长类动物的类比只能带我们走这么远。戈威特及其同事主张重新检查考古记录,以寻找更普遍的灵长类动物“规则”的线索,这些规则表明灵长类动物的行为、生态和人口统计学具有某种组织性。这需要在更大的时空分组中解读人工制品。例如,在亚洲发现与尼安德特人和解剖学意义上的现代人类遗址在 10 万年前的工具包相同,可能反映了对特定环境因素的适应,而不是相似的认知能力。通过这种思考方式,我们可以将我们对社会智力的容忍度扩展到新石器时代之外,并可能在灵长类动物的类比中找到更深层的含义。

引用

戈威特,约翰,甘布尔,克莱夫,和罗宾·邓巴。(2012)。人类进化和社会脑的考古学。《当代人类学》,53 (6) DOI: 10.1086/667994

麦克莱恩 E.L.,桑德尔 A.A.,布雷 J.,奥尔登坎普 R.E.,雷迪 R.B. & 黑尔 B.A. (2013)。群体规模预测狐猴的社会认知而非非社会认知。《PLoS ONE》,8 (6) DOI: 10.1371/journal.pone.0066359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