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回收利用的涓滴效应追踪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古代世界的公民似乎在“走向绿色”方面取得了扎实的进展。 Harriet Foster 和 Caroline Jackson (2010) 正在进行的研究揭示了无色玻璃中源自先前吹制玻璃的颜色痕迹,表明罗马人经常重复使用玻璃,将成批的碎容器添加到他们制作新物品的原材料中。 为什么这很重要? 确定回收玻璃的日期和来源可以为我们提供有关帝国组织方式以及民事秩序的变化如何渗透下来的线索——当然,我们现在都对涓滴效应感兴趣。

后期罗马玻璃主要倾向于蓝绿色调或无色品种[1]。 无色玻璃的生产方式有两种。 首先,通过天然杂质和显色元素含量低的原材料,例如铁,铁会产生被认为是天然的蓝绿色。 或者通过使用脱色剂,如锑或锰,它们在内部氧化元素以去除颜色。 然后可以根据材料与脱色剂的平衡方式,以受控的方式产生颜色。 根据 Foster 和 Jackson 的说法, “'类水晶'或'水清'”玻璃的数量和始终如一的高质量强烈表明,无色玻璃中的着色是工艺的结果,因为“罗马玻璃制造商对无色[2]玻璃的生产有着深刻的理解”(2010:3068)。

关于罗马玻璃工业的性质,有两种模型。[3] 区域模型认为,原材料和工艺受到集中控制——因此,会有少数大型制造商,玻璃将在整个帝国范围内进行再加工。 本地模型认为,资源将在整个帝国范围内更自由地共享,玻璃生产将在规模较小、分布更分散的工厂中进行。 区域模型将生产更多“纯”玻璃样品,因为据推测工厂将建在最佳沙矿附近。 在这种情况下,脱色剂将很少使用(如果需要增强无色度)。 本地模型认为,脱色剂将是常见的做法,因为玻璃制造商将不得不应对手头的资源。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事业: 订阅。 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广泛的回收利用似乎直到公元 70 年左右才普及。[4] 这也是帝国军事活动的时期——Foster 和 Jackson 认为,回收利用兴起的一种可能解释可能源于材料的可用性。 如果区域模型成立,那么当地的玻璃工人将不得不依靠熔化现有产品,寻找在材料短缺的情况下满足需求的创造性方法。

也许,回收利用是该行业的一部分。 将沙子熔化以生产玻璃需要大约 2000 摄氏度的温度。 重熔加工过的玻璃可以在相对较低的温度下完成。 对于需要注意燃料来源的制造商来说,这可能是一种参与行业的实用方法——早期可持续实践的尝试?

这确实让我好奇,回收利用是否也产生了相当于现代易拉罐收集者的罗马人。 涓滴效应延伸到多远?

--

注释

1. Stern 1999: 451。 | 2. 为了保持一致性,本引文采用了美式拼写,尽管 Foster 和 Jackson 在他们的文章中使用了英式英语。 | 3. Foster 和 Jackson 2010: 3000。 | 4. Stern 1999: 451

图片来源:Flickr, Creative Commons

参考文献

Foster, Harriet 和 Caroline Jackson。(2010)。 晚期罗马-英国无色器皿玻璃的成分:玻璃生产和消费。《考古科学杂志》,37,3068-3080:10.1016/j.j.as.2010.07.007

Stern, E. (1999)。 文化背景下的罗马玻璃吹制。《美国考古学杂志》,103 (3) DOI: 10.2307/506970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