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交谈:手势的重要性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这篇博文最初发表于 Anthropology in Practice 网站,日期为 2010 年 12 月 6 日。

纽约人是手势交谈者。我们经常使用手势来强调我们的对话;从指路引导游客,到挥手表达我们对交通、司机或行人的恼怒,或者试图插话——因为纽约人不会打断别人!——我们做手势。当然,我们不是唯一这样做的群体——手势是语言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Arbib、Liebal 和 Pika(2008)认为,手势,通过哑剧和原始符号,可能在发声(原始言语)的出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最终导致了原始语言的发展(1054)。他们的假设是基于大脑的结构,特别是大脑结构中的镜像:在布罗卡区附近,大脑中被认为与语言产生有关的区域,有一个区域“被激活用于抓握和观察抓握”(1053)。抓握区域与语言区域的邻近性很有趣。布罗卡区受损的个体在语言产生方面有困难。他们通常可以完全理解别人,但他们很难做出回应,除了最简单的方式。Arbib 和同事们认为,由于对布罗卡区的损害也阻碍了手语的出现,该区域应该被理解为与多模式语言过程相关,而不仅仅是发声。他们认为这为理解手势在语言进化中的地位创造了一个强有力的案例。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关于塑造我们今天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手势在许多种类的猴子和猿类中都很常见,但是,用法似乎在圈养和野生群体之间有所不同。例如

  • 合趾猿在圈养群体中至少展示了 20 种不同的触觉和视觉手势 (1)。

  • 据报道,野生猩猩大约有 10 种不同的手势,而圈养群体则描述了 30 种。

  • 圈养的大猩猩至少使用 30 种不同的触觉、视觉和听觉手势——但关于它们在野外的姿态知之甚少。

  • 黑猩猩在圈养中也拥有大量的手势,在野外记录到大约十几种。

这些数字指的是整个种群。在群体内,个体对手势的使用取决于年龄、性别和等级。还有群体特定的手势,例如

“用食物块伸出手臂”在猩猩中,“手臂摇晃”在大猩猩中,以及“拳击”在倭黑猩猩中是在圈养群体中报告的例子,而“夹叶”和“梳理手部紧握”被描述为野生黑猩猩中群体特定的手势 (1057)。

小型、稳定的群体往往比大型、社会复杂的群体具有更小的群体内变异性。较大的群体往往在成员之间具有更大的变异性,需要更多种类和变异性的沟通方式。

在圈养群体中观察到更多数量的手势也暗示了学习能力 (2)。基本形式的手势和交流似乎是基因预先编程的(例如,“捶胸”已被报道用于从未见过其他大猩猩的大猩猩)。一种称为个体发生仪式化的过程可以解释手势是如何学习的——“一种交流信号是由两个个体在重复的互动实例中塑造彼此的行为而产生的”,从而使行为变成信号(Arbib、Liebal 和 Pika 2008: 1058)。作者提供的例子是“手臂抬起”:一种程式化的手势,黑猩猩用它来表示它们即将互相击打并开始打闹玩耍 (3)。手势也被指称性地使用,表明它们可以被有意地部署来操纵或指导他人的行为。例如,圈养的黑猩猩使用“定向抓挠”:一种响亮和/或夸张的抓挠动作,以指示梳理伙伴应该集中注意力在哪里 (1057)。

这个讨论支持了判断手势是否为语言的标准

它们是被有意使用还是情绪状态的副作用

它们是否灵活

它们是否具有内在含义,或者含义是否由社会背景传达

它们是遗传的还是后天习得的

它们是否被指称性地使用

这些标准使我们能够比较猿和人类之间的手势交流。指称性手势(或三元手势)开始在语言前儿童中大约在 12 个月大的时候出现。但即使在此阶段之前,儿童也可能表现出二元手势,这会将注意力引向行动者。黑猩猩幼崽大约在 9 到 12.5 个月大的时候开始使用手势,然而,除了少数例外,使用的大多数手势都是二元的。教猿类说话的尝试不是很成功。Kanzi 是一只倭黑猩猩,它早年通过观察它的母亲使用计算机键盘度过,仍然是一个罕见的成功案例。他通过接触学会了许多他的母亲可能没有学过的符号(词符),这类似于儿童学习说话的方式。他们从周围成年人的行为中学习模式。他对英语的理解能力相当于一个 2 岁的人类儿童:他能够组合两个或三个词符或一个词符和一个手势,并对物品进行排序(Arbib、Liebal 和 Pika 2008: 1060)。

撇开他的成功不谈,与人类儿童相比,猿类通常以慢得多的速度获得符号。尽管能够组合符号,但作者报告说,猿类尚未表现出运用句法能力,而句法是语言的关键。作者认为,手势可能促进了模仿向交流的转变,他们认为

与猴子的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相比,猿类更多地使用手可能归因于从面部表情(较少受自主控制)到更多手势(受自主控制)的进化过程的转变。因此,手势可能在猿类和人类的共同祖先中也发挥了作用(Arbib、Liebal 和 Pika 2008: 1061)。

手势会增强我们的交流能力,并可能对发声产生影响(例如,伴随某些动作的语调),这将为交流增加细微差别。例如,对于某些人来说,交叉手指强调了希望的真诚。举起食指可以表达胜利的喜悦。耸耸肩可以表示沮丧、不确定或犹豫。手势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我们定义了它们,因此它们反映了我们的细微差别。这发生在所有层面上,从较大的社会秩序到个人的个性动作。这样,只要我们对此达成一致,最小的动作也可能具有意义。

注释

(1) 手势可以根据接收和解释方式分为三类:听觉手势使用非声音的声音(例如,拍手或使用外部物体发出声音),触觉手势包括与接受者的身体接触,视觉手势是没有身体接触的符号(Arbib、Liebal 和 Pika 2008: 1056)。

(2) 作者正确地告诫不要过度概括在圈养与野生猿猴中观察到的模式,但研究表明,野生和圈养群体之间的手势目录具有可比性,圈养个体似乎更频繁地使用手势(Arbib、Liebal 和 Pika 2008: 1058)。

(3) 击打是正常玩耍的一部分。该手势表示后续动作应被视为玩耍而非攻击,并为适当的反应定下基调。

引用

Arbib, M., Liebal, K., & Pika, S. (2008). 灵长类动物的发声、手势和人类语言的进化《当代人类学》,49 (6), 1053-1076 DOI: 10.1086/593015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