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饼干怪兽不再吃饼干,这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好吧,他会吃一块饼干,但前提是先吃蔬菜!可以理解的是,公众对此感到愤怒,作为回应,饼干怪兽觉得有必要澄清:他仍然吃饼干——作为甜点——但他也喜欢水果和蔬菜。饼干怪兽需要重申他的身份,所以他做了任何人都会做的事:他接受了马特·劳尔的独家采访 [视频]。这个信息要求我们思考我们的期望:他是一个饼干怪兽,饼干怪兽吃饼干。他们梦想着饼干。如果可以的话,他们会在饼干中沐浴。他们对饼干永远不够。但是饼干怪兽也能吃水果和蔬菜吗?
我可以理解为什么饼干怪兽不再肆意追求他的糕点美食。我们正处于肥胖流行的中期,儿童在这方面面临最大的危险。如果不加以控制,他们成年后将面临许多并发症,包括增加患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和睡眠呼吸暂停的风险。饼干怪兽是榜样。《芝麻街》几十年来一直是儿童教育的灯塔,孩子们在早期养成的习惯很可能会伴随他们一生。因此,饼干怪兽放弃了他那盘美味的饼干,转而选择克制。他吃更多的绿叶蔬菜,希望年幼的孩子们也能这样做。当我长大的时候,我看着饼干怪兽狼吞虎咽地吃着一盘又一盘的饼干,我明白饼干怪兽注定要以我不能的方式吃饼干。(而且说实话,有多少饼干真正进入了他的嘴里?大多数都变成了他皮毛上的碎屑,这更是我不像他那样狼吞虎咽地吃饼干的原因。)我从父母那里学到了健康的饮食习惯。但是,让饼干怪兽示范适度饮食可能会支持父母在家中的教导。
然而,我们是否在将我们的标准强加给饼干怪兽?强迫他改变他真正的身份?饼干怪兽实际上在 80 年代后期开始唱歌(真的,说唱 [视频])关于吃健康食品。当时没有引起轩然大波,也许是因为这种转变看起来不那么激进。谁会在乎他是否是一个隐藏的素食爱好者?但是,我们能允许饼干怪兽改变吗?饼干怪兽的身份是否因为关于他是谁以及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作为他的网络,期望他成为谁的冲突信息而陷入动荡?并且严肃地说,这会向孩子们传递什么样的信息?他们应该压抑真实的自我,而迎合常态吗?是否有一个理想值得追求?一旦他们确立了身份,就不能改变了吗?饼干怪兽的饼干/蔬菜困境为调查身份形成和网络压力的机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关于塑造我们今天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丹尼尔·麦克法兰和海莉·帕尔斯(2005 年)评估了激发改变的内在和外在动机,并确定对网络的改变是身份随时间推移发生转变的驱动因素。麦克法兰和帕尔斯彻底剖析了社会认同理论 (SIT) 和认同理论 (IT),这是身份改变的竞争模型,并得出结论,在这两种理论中,行为者都感知到一种不一致性,从而导致身份的改变。本质上,行为者寻求建立身份,因为他或她认为该身份未能达到标准。就饼干怪兽而言,我们有两个相互冲突的标准:饼干怪兽是吃饼干的怪物(内在),饼干怪兽需要按照他庞大的粉丝和支持者网络的要求并与社会趋势保持一致,来宣传适度饮食(外在)。我们将看到这些理论如何导致饼干怪兽改变的压力。
SIT 将类别描述为身份发展的背景,其中个体对类别特征做出反应并发展出允许理想群体成员身份的身份。因此,改变的动机来自个体对其自身与已建立类别的契合程度的感知。然而,类别并非一成不变
类别不仅仅是标签;它们充当构成性规则或意义的表征系统,这些系统被社会的广泛部分所认可。类别建立对行为的期望和行为的期望,甚至暗示群体成员身份的叙事历史……类别标签可以反映地位、永久性、规模和其他意义的概念,这些概念会影响行为者改善自身处境的动机(麦克法兰和帕尔斯 2005: 291)。
因此,像种族和性别这样的类别往往以非常具体的方式塑造身份,因为很难将自我与这些类别的可见特征分开 (292)。饼干怪兽是一个喜欢饼干的怪物。他受制于这种身份,并且这种身份对他施加了一种期望,即他将以特定的方式行事。他努力成为他能成为的最好的饼干怪兽,这可以从他与马特·劳尔的谈话片段中得到证明,他在片段中坚持认为他可以吃一块饼干——在他吃完蔬菜之后。
IT 认为社会网络为身份发展提供了背景,在这种情况下,这是对不断变化的关系的回应
根据 IT,自我是“角色身份”的集合。人们根据这些身份在情境中的显著性来切换角色身份。根据斯特赖克和伯克(2000 年)的说法,网络情境在构成自我的各种身份之间创建了显著性等级,并导致行为者调用相同的角色或随着时间的推移改变表现。因此,来自关系情境的反馈定义了身份的显著性,这反过来又引起了身份改变的动机(麦克法兰和帕尔斯 2005: 290)。
IT 是外部的和流动的,由网络不断变化的需求驱动。我们的社会——饼干怪兽的更大网络——今天面向某种可接受的饮食形象——即使这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常态,饼干怪兽也必须转变以满足这种期望。然而,我们所拥有的是理想自我(个体希望成为的自我)、实际自我(个体实际是)和公共自我(他人感知到的个体)之间的不一致。饼干怪兽希望能够吃饼干和蔬菜(理想),但感觉他必须吃更多的蔬菜并淡化他吃饼干的倾向(实际),而公众认为他吃蔬菜是虚伪的,但一部分人希望他吃更多的绿色蔬菜(公共)。
为了理解是什么驱动了身份转变,麦克法兰和帕尔斯实际上用加利福尼亚州的 6,000 名高中生测试了 IT 和 SIT 模型,在他们许多有趣的结果中,发现“同辈同质性”(一种外部因素)对身份发展有很强的影响
报告称其五个最好的朋友中有 50% 与自己属于同一群体的行为者,比其五个最好的朋友中只有 23% 与自己属于同一群体的行为者,更有可能报告拥有社会认可的身份,可能性高出 21%。五个朋友中有 100% 与自己属于同一群体的学生,更有可能相信他们的自我是社会认可的,可能性高出 63% (2005: 303)。
网络似乎是身份发展的驱动力,这解释了饼干怪兽对水果和蔬菜越来越高的接受度,以及他对吃水果和蔬菜是否可以接受的冲突。他的同龄人也感到冲突,因此饼干怪兽仍在不同的群体中寻找他可以融入的地方。他还必须处理怪物类别在文化上负载过重的事实
因此,类别是文化建构,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它们所嵌入的关系和互动来传递意义。它们为其成员定义情境,并为考虑加入它们的人提供假设情境。行为者不仅适应他们的类别归属,而且还自我选择归属,或寻求加入更具吸引力、更合适的类别 (308)。
因此,饼干怪兽可以改变——他不受“饼干怪兽性”(公众理想)的构建的约束。我们对饼干怪兽的行为方式有一种看法,这助长了公众的不满。饼干怪兽被归入的类别是我们创造的。我们产生了符合怪物模式的行为和期望。改变不会消除他的“饼干性”。饼干怪兽正在努力追求理想的自我,追随他网络中一部分人的转变。饼干怪兽必须决定他将融入他网络的哪一部分:蔬菜群体还是饼干群体。也许他可以实现一个实际的自我,这个自我不会因为他对饼干的热爱而感到内疚。
本文的早期版本于 2010 年 11 月 4 日发表在实践人类学的原始主页上。
引用
麦克法兰,D.,帕尔斯,H. (2005)。身份改变的动机和背景:网络效应案例。《社会心理学季刊》,68 (4), 289-315 DOI: 10.1177/0190272505068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