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中两船相遇:泰坦尼克号事件 35 年前,白星航运公司令人不安的航行

加入我们的科学爱好者社区!

本文发表于《大众科学》的前博客网络,反映了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反映《大众科学》的观点


当大多数人想到著名的船舶事故时,首先想到的往往是 1912 年 4 月 15 日沉没的 RMS 泰坦尼克号。然而,这不是第一起涉及白星航运公司的事故。一百三十六年前,两艘白星航运公司的蒸汽船在美国海岸附近,纽约市以东约 550 公里的新泽西州桑迪胡克附近相撞。1877 年 5 月 19 日晚上,不列颠号正从纽约驶往利物浦,当时大雾阻止了该船发现凯尔特号,后者正从昆士兰驶往纽约,并偏离了正常航线向南行驶。尽管凯尔特号正在缓慢行驶,并且两艘船都按时鸣响了雾角,但雾气浓厚到足以造成声音来源方向的混乱。

根据 1877 年 6 月 4 日《大众科学》的报道,当蒸汽船彼此可见时,它们仅相隔四个船身长度。在几乎没有时间的情况下,凯尔特号的指挥官命令发动机倒车,而不列颠号的指挥官同时下令全速前进,试图从凯尔特号的船头通过。但是,规避措施为时已晚,灾难无法避免,凯尔特号的船头猛烈撞击了不列颠号的侧面,刺入其船体三米深。撞击在她侧面撕开了一个 1.4 米 x 0.45 米的裂口,该裂口延伸到水线以下,导致一个下层舱室进水。(凯尔特号又撞击了不列颠号两次,但力度不足以对不列颠号的船体造成进一步损坏。)最初的撞击导致凯尔特号的船头破裂,底部变成扭曲、损坏的残骸。该船船头的顶部撞到了不列颠号的栏杆和索具,将铁碎片炸开,并将支撑梁掀翻到后者的甲板上。大多数伤亡是由未能避开坠落碎片的乘客造成的,而不是溺水造成的。然而,考虑到凯尔特号不列颠号分别载有 870 名和 450 名乘客,仅确认 6 人死亡被认为是一个奇迹。

不列颠号所受的损坏

凯尔特号所受的损坏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尽管两艘船都遭受了结构性损坏并进水,但最终意识到它们都没有沉没的危险。两艘船中将进水舱室与船只其余部分隔开的舱壁阻止了损坏蔓延到船只的其他部分。尽管如此,考虑到最初撞击的混乱,不列颠号的船长汉密尔顿·佩里命令船员开始放下救生艇。妇女和儿童被告知先登船,但一些男人向前挤。佩里船长掏出手枪,威胁要射杀任何试图在轮到他之前登上救生艇的男人。根据《纽约时报》的一篇报道,15 名消防员跑到其中一艘救生艇,登上了它并将其放入海中。“他们匆匆划向凯尔特号,但后来,当他们发现不列颠号不会立即沉没时,他们又回来了。当他们爬上不列颠号的舷侧时,脸上带着羞愧,船长用一句简单的评语迎接他们,‘真丢脸!’,然后他们消失在机房里。”一旦确认两艘船都将保持漂浮,救生艇就被召回,乘客要么返回不列颠号,要么登上凯尔特号以求安全。

虽然不列颠号凯尔特号是蒸汽船,但它们也配备了风帆。一些风帆以及床垫被用来覆盖不列颠号侧面的孔洞。两艘船同意在夜间保持靠近,闪烁电灯并鸣放礼炮,以免失去彼此。另外两艘船,马伦戈号英国女王号,最终与受损的船只汇合,并将它们护送到桑迪胡克港。

不列颠号上的乘客中,有两岁半的埃莉诺·罗斯福,以及她的母亲、父亲和姑姑。埃莉诺尖叫哭泣着,违背自己的意愿被放入救生艇,她和她的家人在碰撞后最终登上了凯尔特号。回到纽约后,埃莉诺拒绝与父母一起登上前往欧洲的另一艘船,并对轮船和大海产生了终生的恐惧。

这次特殊的事故证明,一艘大型船只即使在一个舱室进水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安全返回岸边。《大众科学》的文章指出,“海洋旅行者当然可以从以下想法中获得勇气:一艘侧面有一个足够人走进去的洞的船只仍然可能是相对安全的,白星航运公司可以对使用这种简单的系统挽救了近 2000 条生命,并且两艘宏伟的船只仍然安全,并将很快完好无损并再次准备好投入进一步的服务而感到满意。”

当然,这是一个有点讽刺的说法,因为我们知道等待着白星航运公司最著名的“永不沉没”的船只的命运。

In 1845 大众科学 magazine made its debut on newsstands and has continued to be published ever since. Now, Nature Publishing Group and 大众科学 are working to digitize all past issues of the magazine. Mary Karmelek is in charge of checking over each issue, and in the process she uncovers fascinating, captivating and humorous material buried in the yellowed pages of our past. In this blog she shares the highlights of her discoveries. Additional archival material appears every month in our 50, 100 and 150 Years Ago column.

More by Mary Karmelek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