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佐伊·科尔宾,来自自然杂志
一项可能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自一个以缺乏恐龙遗骸而闻名的时期——重新点燃了古生物学家之间关于导致这些动物灭绝原因的冲突。
人们普遍认为,大约6500万年前撞击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巨大小行星导致了一次大规模灭绝。但关于这是否包括非鸟类恐龙,或者它们是否已经因为气候变化、海平面变化或火山活动而走向衰落,撞击仅仅是最后一击,一直存在争论。
支持科学新闻事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事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讲述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
发现化石的人说,这进一步加强了这样一种理论,即恐龙时代在小行星的突然撞击后戛然而止。但那些赞成渐进式衰落的人不同意。
这块化石——一块45厘米长的眉角,可能是三角龙或牛角龙的——在蒙大拿州东南部的地狱溪组中被发现,仅在白垩纪-古近纪(K/Pg)地质边界以下13厘米处——以前被称为白垩纪-第三纪(K/T)边界——这是一条可见的富含元素铱的岩石线,它标志着小行星撞击的地质时间点。
注意差距
该标本与 K/Pg 边界的接近不仅使其成为人们认为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年轻的恐龙化石,而且还将其置于 K/Pg 边界以下约 3 米岩石带的上部——“3 米间隙”。这个区域以缺乏恐龙化石而闻名,过去曾被用来支持渐进式衰落理论。
“从这个标本我们可以说,恐龙几乎一直存在到撞击发生,”耶鲁大学古生物学学生、今天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期刊《生物学快报》上的论文的主要作者泰勒·莱森说。“这表明撞击是灭绝的可能原因,而不是渐进式的。”
但加州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恐龙专家大卫·阿奇博尔德认为“多重原因”理论,他说这一发现并没有改变任何事情。“作者的基本错误在于他们认为发现一块恐龙碎片就会突然使这个差距消失[而]事实并非如此,”他说。
他补充说,“化石材料的稀缺”意味着不可能利用这个差距来论证在小行星撞击之前恐龙是否正在衰落。他还指出,化石可能是由自然过程带到这个不寻常的位置的——论文认为这种情况不太可能。
边界困境
科罗拉多州丹佛自然科学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柯克·约翰逊不同意这种说法,他认为这块化石是渐进式灭绝理论的“又一颗钉子”。他是去年发表的一篇支持突发性灭绝模型的综述论文的 41 位作者之一。“我们看到的一切都与多样性没有变化相符,”他说。
但莱森和他的同事们在他们的岩石中只看到了一些 K/Pg 边界的典型标志——植物花粉减少和蕨类植物激增,但没有铱或冲击石英和玻璃球粒的激增,这些都表明小行星撞击。“怀疑论者可能会争辩说他们没有 K/Pg 边界本身,”约翰逊说。缺失的标记是根据附近的剖面与岩石相关的。
莱森说,需要在 3 米的间隙中发现更多来自其他恐龙物种的化石,才能最终确定它们的灭绝是渐进的还是灾难性的。然而,他认为这一发现“确实表明”至少有一些恐龙在小行星撞击的那一刻“状况良好”。“这个差距是人为的,我们对上白垩纪的采样越多,我们就越能发现这一点,”他说。
本文经Nature杂志许可转载。这篇文章于 2011 年 7 月 13 日首次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