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多少个阶段?根据印度教的教义,人生分为四个阶段:童年、学徒期、成年和老年。威廉·莎士比亚在《皆大欢喜》中坚持分为七个阶段,从婴儿期开始,那时我们“只会哭闹和呕吐”,到老年结束,那时我们“无齿、无眼、无味、一无所有”。
社会科学家对此事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这不足为奇,他们经常争论细节,有时还会为不同的能力指定不同的阶段划分,例如认知发展(让·皮亚杰)、道德推理(劳伦斯·科尔伯格)和性心理发展(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更重要的是,当文化发生足够大的变化,以至于改变了特定年龄段的行为时,社会科学家有时会添加新阶段,因为他们注意到了这些变化。
一个引人注目的例子是:1904年,随着工业化迅速取代了将年轻人和老年人联系在一起数千年的学徒制度,以及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在美国新兴城市的街道上胡作非为,心理学家G.斯坦利·霍尔将“青春期”这个词放在了社会地图上。霍尔错误地声称,这个动荡的人生阶段存在于所有文化和时代,但我们现在知道,青春期实际上是工业化的产物,绝不是人生的必要阶段。
支持科学新闻事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事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持续产出关于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思想的有影响力的报道。
人类学研究表明,霍尔定义的青春期在世界各地100多种文化中并不存在——在这些文化中,年轻人从小就与成年人并肩工作。我自己的研究表明,只有当我们阻止人们进入成年期时,我们才会看到美国青少年典型的抑郁、反抗和愤怒,根据2010年全国共病调查,其中近50%的人现在可被诊断出至少患有一种情绪、行为或药物滥用障碍。
1950年,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提出了又一个新的人生阶段——“青年期”——介于青春期和真正的成年期之间,其特征是“深深的孤独感和自我专注”以及对“亲密关系”、“身份认同”和“道德价值观”的追寻。埃里克森说,这个阶段从18岁持续到大约35岁。然而,与青春期不同,这个想法没有引起任何轰动。当埃里克森在1994年去世,享年91岁时,他的观点仍然只是一个学术脚注。
但在同一年,由于越来越多的数据表明,在美国,进入成年期的时间越来越晚,克拉克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杰弗里·詹森·阿内特再次提出了这个观点,这次他将这个阶段称为“成年初期”。他的提议也基本上被忽视了,直到2000年,随着关于成年期延迟的更多数据到手,他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更深入地阐述了他的观点。
阿内特说,在1970年至1996年间,女性的首次结婚年龄中位数从21岁增加到25岁,男性的首次结婚年龄中位数从23岁增加到27岁,而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获得了大学或研究生学位。他观察到,随着结婚和工作的推迟,我们需要认识到,在成年期之前存在一个新的生命阶段,其特征是“身份探索”、“不稳定”和“自我关注”。
这一次,公众和科学家(毕竟科学家也是公众的一份子)都无法忽视这个想法,原因很简单,他们的许多后代仍然待在家里。“皮尤研究中心”2012年的一项研究显示,1980年至2008年间,年轻人搬到其他州的几率下降了40%。在同一时期,年轻人获得驾照的比例也大幅下降——即使在那之前,大衰退就已经来临。自2008年以来,高达29%的25岁至34岁成年人在某个时候与父母同住。
对阿内特观点的兴趣与美国人口结构的变化同步增长。根据谷歌学术搜索的数据,2000年之前只有140篇文章提到了成年初期,但在2000年至2007年间,这个数字又增加了1980篇,而截至撰写本文时,经济衰退又增加了8180篇学术文章。谷歌页面的趋势也反映了公众的兴趣,情况类似。谷歌现在列出了224,000个页面提到了“成年初期”这个确切的短语。
时机确实至关重要。当霍尔撰写关于青春期的文章时,成千上万的青少年流落街头,而现在数百万年轻人仍然住在他们旧卧室里,墙上还贴着涅槃乐队的海报。由于如此多的年轻人明显偏离了轨道,成年初期作为人生新阶段存在的观点已经站稳脚跟。
但是,科学数据是否证明了这种命名的合理性?接受这样一个阶段有什么好处吗?作为一名研究人员超过30年,我不得不对这两个方面都持怀疑态度。首先,如果成年初期真的是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应该看到数据中明显的断层,标志着它的开始和结束。相反,我们通常看到的是一个延续了一个世纪的趋势,即推迟进入成年期——例如,首次结婚年龄中位数的逐渐增加。此外,阿内特自己引用的大部分数据都显示了跨生命周期的数据连续性,而不是表明年轻人身上正在发生某些独特事情的断层。
我对阿内特的提议的主要担忧与标签的力量有关——特别是当我们给负面刻板印象贴上标签时。青少年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诚然,许多人有问题或能力不足,但我自己的数据显示,30%的青少年在广泛的成人能力方面实际上比一半的成年人更胜任。“青少年”这个标签非常强大,以至于它导致我们看待和对待所有年轻人,就好像他们都同样有缺陷一样——甚至将这种缺陷归咎于所谓的青少年大脑。作为一名研究心理学家,我认为这种流行的观点证实了我们对青少年的负面偏见,但其科学依据值得怀疑[参见罗伯特·爱泼斯坦的《青少年大脑的神话》;《大众科学·思想》,2007年4月/5月]。
根据新的皮尤研究,大多数20多岁的人都有工作,不与父母同住,许多人处于稳定、充实的关系中。我认为,建议大多数或所有这个年龄段的人天生就不稳定和不专注是不谨慎的,尤其是在基于短期社会趋势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标签很容易演变成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产生期望,将更多年轻人推向功能失调。
与新的“临时”税收一样,一旦新的心理学标签进入教科书,它们就永远不会消失。成年初期可能将长期存在,这对年轻人来说可能是坏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