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选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及其提名的内阁成员和过渡团队,将矛头指向了奥巴马总统的多项气候和清洁能源政策、项目和遗产——从《巴黎协定》到清洁能源计划。
但是,对于即将上任的政府来说,可能没有比一个名为“碳的社会成本”的神秘指标更重要和更有争议的目标了。
这个数值是政府对社会通过减少每吨与全球变暖相关的吸热二氧化碳排放量,在长期内获得的收益的最佳估计。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帮助确保关于当今塑造我们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目前设定为每吨二氧化碳36美元,该指标是通过使用一套复杂且有争议的模型产生的,该模型估计了未来与气温和海平面上升相关的社会成本,然后使用一种长期的经济工具——贴现率,来衡量限制后代遭受的这些损害在今天的价值。(作为参考,美国在2015年排放了约51亿吨二氧化碳,全球总排放量为360亿吨。)
争议的产生是因为碳的社会成本是为从发电厂到汽车里程到冰箱效率等一切相关政策提供理由的基础。碳估值已经帮助制定了79项法规。
即将对社会成本计算提出挑战的最强烈迹象,来自托马斯·派尔在选举后发布的一份备忘录。当时,派尔是工业界资助的美国能源联盟和能源研究所的总裁,现在领导着特朗普能源部的过渡团队。在备忘录中,他预测,政策将导致“在联邦法规制定中结束使用碳的社会成本”。
与多位专家的访谈表明,完全取消这种计算是不太可能的。在1981年罗纳德·里根总统的行政命令下,评估大多数政府法规的经济成本和收益的做法就开始了。此后一直持续。与气候相关的法规也不例外。一些法院裁决已经确认了这一过程。
但是,特朗普政府降低实际“数值”,可能大幅降低,几乎是确定的。在2013年,派尔能源研究所的一位经济学家在参议院听证会上作证说,在正确的计算下,碳的社会成本“可能接近于零,甚至可能是负数”。
哈佛大学专注于气候风险和政策的经济学家格尔诺特·瓦格纳表示,考虑到气候科学和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大幅削减将是危险且不合理的。在周二的电话采访中,他说白宫在2009年组建的用于创建社会成本评估的跨部门工作组“在汇集大量资源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并且在华盛顿尽可能地以非政治的方式完成”。
他说,结果是,如果有什么的话,那也太保守了。他说:“坦率地说,我最担心的是,目前的社会成本基本上被描绘成上限。”
事实上,他和几位其他专注于气候问题的经济学家在采访中表示,包括温度和海平面将上升多快的持续不确定性在内的科学,应该导致更高的碳成本,甚至采取更积极的措施来限制变暖。
与此同时,他和分析师们一致认为,迄今为止的计算方式存在问题,这反映在管理和预算办公室在2015年收到的大量评论中。
国家科学院(该国领先的独立科学咨询机构)刚刚对改进该过程的方法进行了新的独立评估。
昨天发布了报告,名为“评估气候损害:更新二氧化碳的社会成本估算”。
主要建议是“解绑”那个看似简单的美元数字背后的模型组合。这些模型融合了气候科学、人口变化和经济学,通过观察未来几十年人类人口、技术、经济和气候可能发生的变化,来预测损害。
然后,可以在透明的方式中更清楚地阐明每个步骤的假设和不确定性,这可能会限制误解,并提高社会和政治上的接受度。
该报告的作者之一,牛津大学的气候科学家迈尔斯·R·艾伦在一次采访中表示,这样的结构可以帮助澄清数据在哪里结束,社会和政治选择在哪里开始。
他说:“在任何像碳的社会成本这样的计算中,显然都需要做出政治决定。”“另一方面,气候系统对温室气体排放水平的反应方式并不真正是政治讨论的范围。”
以下是关于碳的社会成本和相关问题的一些其他资源
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关于贴现率的最易读、甚至最令人愉快的总结是由大卫·罗伯茨(现在在Vox)在他早先在Grist工作期间撰写的:“贴现率:关于你应该了解的无聊的事情(与水獭!)”。
碳的社会成本的两位构建者,奥巴马第一个任期初在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任职的迈克尔·格林斯通和管理和预算办公室的卡斯·R·桑斯坦,在12月在《泰晤士报》上发表了一篇专栏文章,为该评估辩护,标题为“唐纳德·特朗普应该知道:这就是气候变化给我们带来的代价”。
格尔诺特·瓦格纳合著了一份新的工作论文,该论文提供了在投资中使用的风险管理实践的教训,以解决关于限制未来气候风险的现值的辩论:“应用资产定价理论来校准气候风险的价格”,作者为肯特·D·丹尼尔、罗伯特·B·利特曼和 格尔诺特·瓦格纳(国家经济研究局)。
哈佛大学法学教授理查德·J·拉撒路撰写了一篇论文,标题可能是学术文献中最简洁和恰当的标题:“超级棘手的问题和气候变化:限制现在以解放未来”(首次发表于《康奈尔法学评论》,2009年7月)。
我写了一篇关于气候学家对现在为遥远的未来投资的挑战的看法的《点地球》专栏,名为“气候挑战如何可能破坏人类辉煌的命运”。
ProPublica是一个荣获普利策奖的调查新闻编辑室。注册他们的时事通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