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传染性和致命性的禽流感病毒株已感染欧洲、亚洲、非洲和北美洲数千万只家禽。但科学家们尤其关注野生鸟类中前所未有的蔓延——疫情爆发对脆弱物种构成重大风险,难以控制,并增加了病毒蔓延到人类的机会。
自10月以来,H5N1毒株已在数十个国家的家禽中引发近3000次疫情爆发。为了遏制病毒传播,已扑杀了超过7700万只禽鸟,该病毒几乎总是导致鸡患上重病或死亡。另有40万只非家禽鸟类,如野生鸟类,也在2600次疫情爆发中死亡——是2016-17年上次主要疫情期间报告数量的两倍。
研究人员表示,病毒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容易在野生鸟类中传播,这使得疫情爆发尤其难以控制。野生鸟类帮助病毒在世界各地传播,它们的迁徙模式决定了病毒下一次传播的时间和地点。亚洲和欧洲地区可能将继续出现大规模疫情爆发,感染可能会蔓延到目前尚未受影响的大陆,如南美洲和澳大利亚。
关于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产出关于塑造我们今天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报道。
虽然人类可能会感染该病毒,但感染并不常见。自10月以来,仅报告了两例病例,分别在英国和美国。但科学家们担心,鸟类种群中高水平的病毒传播意味着有更多机会蔓延到人类。世界卫生组织(WHO)合作流感中心副主任、澳大利亚墨尔本多尔蒂研究所的伊恩·巴尔表示,禽流感病毒会随着时间推移缓慢变化,但正确的突变可能使它们更容易在人类和其他物种中传播。“这些病毒就像定时炸弹,”他说。“偶尔的感染不是问题——真正令人担忧的是这些病毒逐渐获得功能,”他说。”
病毒起源
高致病性H5N1毒株于1996年左右在亚洲的商业鹅中出现,并在2000年代初蔓延到整个欧洲和非洲的家禽中。美国地质调查局阿拉斯加科学中心位于安克雷奇的研究野生动物遗传学家安迪·雷米表示,到2005年,该毒株开始导致野生鸟类大规模死亡,首先在东亚,然后在欧洲。此后,该毒株在世界许多地方反复感染野生鸟类。雷米说,通过反复的溢出,H5N1似乎已经更适应野生鸟类。它“现在已成为一种新兴的野生动物疾病”,他说。”
2014年,一种新的高致病性H5谱系——称为2.3.4.4——出现并开始感染野生鸟类,但并非总是杀死它们。这为病毒首次传播到北美洲创造了机会。此后,该谱系在全球范围内的疫情爆发中占据主导地位,包括当前的疫情。
该病毒对某些野生鸟类物种的影响比其他物种更严重。例如,一些受感染的绿头鸭(Anas platyrhynchos)没有表现出疾病迹象,而该病毒在去年年底杀死了挪威斯瓦尔巴群岛约10%的繁殖期白颊黑雁(Branta leucopsis),并在今年早些时候杀死了希腊数百只达尔马提亚鹈鹕(Pelecanus crispus)。野生动物研究人员正在试图了解为什么该病毒对不同物种的影响不同。雷米说,他们尤其关注该病毒对种群较小或地理范围有限的脆弱鸟类物种,以及特别容易感染的物种的影响,例如美洲鹤(Grus americana)和皇鹅(Anser canagicus)。
雷米补充说,只有一小部分野生鸟类病例得到诊断和报告。他说,更多的监测可能会揭示野生鸟类死亡的真实程度。
控制传播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防范和应变部门负责人基思·汉密尔顿表示,更好地监测受感染的野生鸟类也有助于提醒家禽养殖场注意未来疫情爆发的风险——尽管无论监测多么有效,家禽或候鸟数量众多的地区都面临着进一步爆发疫情的高风险。
汉密尔顿说,由于野生鸟类数量庞大,追踪野生鸟类疾病需要大量资源且具有挑战性。他建议在更容易遇到病毒的地区进行有针对性的监测,例如常见的迁徙路线或繁殖地。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野生鸟类病毒学家米歇尔·威利表示,有效的家禽疫苗可能有助于阻止传播,同时减少生产设施中禽鸟的数量。家禽业还可以通过限制进入设施、保护水源以及减少家禽与野生鸟类之间的接触来继续提高生物安全。
虽然可以扑杀家禽种群以阻止高致病性禽流感的传播,但研究人员强调,不应为了减轻疫情爆发而伤害野生鸟类。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的兽医流行病学家莉娜·阿瓦达说,由于野生鸟类数量庞大且活动范围广阔,为了防止进一步感染而杀死野生鸟类是行不通的。她说,这甚至可能使情况变得更糟,因为它会扰乱野生鸟类的活动和行为,从而帮助病毒进一步传播。
“正如我们不应该因为冠状病毒而射杀蝙蝠一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不是试图杀死野生鸟类,”威利说。
研究人员表示,需要的是一种整体方法,考虑禽流感如何在野生鸟类、家禽和人类之间传播。公共卫生研究人员和动物卫生组织之间的合作对于发现蔓延到人类的事件至关重要。“如果我们控制了家禽中的病毒,我们就控制了人类中的病毒,而且我们很可能也控制了野生鸟类中的病毒,”威利说。
本文经许可转载,最初于2022年5月26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