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西卖 $19.95

讨价还价的心理“规则”是什么?

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 最持久的电影喜剧片段之一是间谍惊悚片《西北偏北》中的拍卖场景。加里·格兰特饰演罗杰·桑希尔,一位商人,他被无情的菲利普·范达姆误认为是中央情报局特工。在一个关键时刻,桑希尔在芝加哥一家拍卖行内被敌人包围,他逃脱的唯一方法是引起别人的注意。当一件古董的竞价达到 2,250 美元时,桑希尔喊道:“一千五百美元!”当拍卖师温和地责备他时,他大声地更改了他的出价:“一千二百美元!”当一张路易十四躺椅的竞价达到 1,200 美元时,桑希尔脱口而出:“十三美元!”温文尔雅的人群感到愤怒,但桑希尔得到了他想要的:拍卖师召唤了警察,警察“护送”他经过范达姆的党羽,到达安全地带。

聪明的想法和好的喜剧。它之所以有趣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是桑希尔违反了我们彼此协商价格和价值的每一条心理“规则”。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涉及“拍卖”,无论是购买二手车、做出医疗保健选择,甚至是选择伴侣。但是,与罗杰·桑希尔不同,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出于对公平交易的渴望而行动的,我们运用一些复杂的认知工具来权衡报价、做出回应等等——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达成协议而进行的来回往复。

但是,生活中的讨价还价在头脑中是如何进行的呢?它是否是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的可靠工具?心理学家研究认知讨价还价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并且已经确立了一些基本原理。例如,任何形式的开价通常被认为是心理锚点,是随后心理博弈的起点。如果我们认为开价从根本上是不准确或不公平的,我们会通过提出完全不同的报价来拒绝它。但是,不太引人注目的还价呢?是什么让我们决定回应?


支持科学新闻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方法是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佛罗里达大学的市场营销教授克里斯·贾尼泽夫斯基和丹·乌伊怀疑,可能正在发生一些根本性的事情,即开价的某些特征可能会影响大脑思考价值和塑造竞标行为的方式。特别是,他们想看看开价的精确程度是否对大脑在拍卖中的行为方式很重要。或者,用更熟悉的术语来说:当店主将某物的价格定为 19.95 美元而不是整数 20 美元时,我们真的会被愚弄吗?

贾尼泽夫斯基和乌伊进行了一系列测试来探索这个想法。这些实验使用了假设情景,其中参与者被要求做出各种“有根据的猜测”。例如,他们让受试者思考一个他们正在购买高清等离子电视的情景,并要求他们猜测批发成本。参与者被告知零售价,以及零售商以具有竞争力的价格销售电视而闻名的事实。

有三种涉及不同零售价的情景:一组买家被告知价格为 5,000 美元,另一组被告知价格为 4,988 美元,第三组被告知价格为 5,012 美元。当所有买家被要求估算批发价时,那些脑海中带有 5,000 美元价格标签的人的猜测远低于那些考虑更精确零售价的人。也就是说,他们离心理锚点更远了。更重要的是,那些以整数作为心理锚点开始的人更有可能猜测批发价也是整数。科学家们在不同的情景下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这个实验,并且总是得到相同的结果。

为什么会这样呢?正如贾尼泽夫斯基和乌伊在 2 月份的《心理科学》杂志上解释的那样,人们似乎创建了心理测量标尺,这些标尺以远离任何开价的增量运行,并且增量的大小取决于开价。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看到一个 20 美元的烤面包机,我们可能会想知道它是否值 19 美元或 18 美元或 21 美元;我们正在用整数思考。但是,如果起点是 19.95 美元,那么心理测量标尺看起来就会有所不同。我们可能仍然认为它的定价不合理,但在我们脑海中,我们正在考虑的是五分镍币和一角硬币而不是美元,因此一个公平的回应可能是 19.75 美元或 19.50 美元。

心理学家决定在现实世界中检验这些实验室发现。他们查看了佛罗里达州阿拉楚阿县五年来的房地产销售情况,比较了房屋的标价和实际售价。他们发现,标价更精确的卖家——例如 494,500 美元而不是 500,000 美元——始终更接近他们的要价。换句话说,当买家遇到精确的要价时,他们不太可能将价格降得那么低。此外,以整数标价的房屋如果上市几个月,价值会损失更多。因此,底线:应对买方市场的一种方法可能是首先选择一个精确的标价。

然而,这不仅仅是关于金钱。贾尼泽夫斯基和乌伊指出,医疗信息也可以用精确或笼统的术语提供:医生可能会说您对药物的反应机会“良好”,或者您的反应机会为 80%。百分比更精确,但许多研究表明,患者更喜欢像“良好”这样的模糊概括,因此医生倾向于使用它们。但请记住,生活是一场拍卖。在他看来,患者正在与医生讨价还价,那么为什么不将“良好”协商到“优秀”呢?当治疗选择岌岌可危时,拍卖行确实可能是一个危险的地方。

(延伸阅读)

  • 锚点精确度影响调整幅度。克里斯·贾尼泽夫斯基和丹·乌伊在《心理科学》杂志,第 19 卷,第 2 期,第 121–127 页;2008 年 2 月。

SA Mind Vol 19 Issue 2本文最初以“我们只是人类”为标题发表在 SA Mind 第 19 卷第 2 期(),第 80 页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408-80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