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幸福如此之难

追求幸福驱动着我们的大部分行为,但实现幸福似乎总是遥不可及

什么会让你更幸福?也许是一栋更大的房子或一辆更好的汽车;一个更性感或更体贴的伴侣;当然还有财富和名望。或者你可能只是完成待办事项清单上的所有事情就会感到幸福。好吧,别再自欺欺人了。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些事情都不太可能显着增加你的幸福感。

以金钱为例。大卫·G·迈尔斯使用 2000 年美国人口普查的数据,记录了财富与幸福之间一个有趣的差异。迈尔斯是密歇根州荷兰市霍普学院的心理学家,他发现普通美国人的购买力自 1950 年以来增加了两倍。那么,2000 年的美国人比 50 年前幸福三倍吗?

芝加哥大学国家民意研究中心自 1957 年以来,在大多数年份进行的调查中,要求美国人评价他们的幸福程度。当迈尔斯将这些调查与经济数据进行比较时,他发现,自称“非常幸福”的美国人的比例一直非常稳定,约为三分之一。尽管经济状况远好于前几代人,但我们并没有更幸福。


支持科学新闻事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事业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将有助于确保有关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发现和想法的具有影响力的故事的未来。


事实上,现在的美国年轻人比过去更焦虑。2000 年,现任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心理学家的珍·M·特温格发表了一项全面的分析,分析了 1952 年至 1993 年间进行的 269 项研究——所有这些研究都测量了儿童或大学生的焦虑水平。当特温格将测量结果与研究日期相关联时,她发现报告的焦虑感随着时间的推移呈强烈的线性增长。1980 年代的普通美国儿童报告的焦虑感高于 1950 年代的儿童精神病患者。

心理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在研究焦虑和抑郁症,但近年来,他们也开始探索是什么让人类幸福的本质。“积极心理学”领域现在正在蓬勃发展,其结果得出了一些令人惊讶的结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幸福不是通过努力工作或好运就能实现的。最幸福的人似乎是那些完全投入当下,而不是专注于未来目标的人。我们能做些什么来增加幸福的可能性?答案可能在于我们的生物学过去。

感谢继承
当进化心理学家注意到人们感知世界的普遍方面时,他们会做出一个假设:人类天性的这一部分一定是适应我们遥远祖先的。在我们漫长的进化历史中,当拥有某些特征的个体更有可能生存和生育后代时,我们将这些特征传递给了下一代。其他应对世界的方式被淘汰了,因为那些大脑被连接成以这些方式做出反应的个体不太可能生存或生育后代。

自然选择与幸福有什么关系?我们人类继承了一种非凡的能力,可以习惯或适应现状。当我们面临不利条件时,例如长期噪音或永久性残疾,习惯化是非常具有适应性的。过一段时间,我们可能甚至不再注意到这些令人不快的环境。不幸的是,习惯化也适用于我们生活中的积极方面。无论一种体验最初多么令人愉快,如果它变成常态,我们都会习惯它。

我们还继承了一种倾向,即更容易注意到消极的事物,而不是积极的事物。那些对环境中的负面变化最敏感的早期智人可能最有可能生存下来,因为负面变化可能预示着危险。像我们遥远的亲戚一样,我们的大脑也被连接成注意到麻烦。因此,人类的自然状态是将积极的体验视为理所当然,而专注于生活中令人烦恼的方面。

最后,人类天性的另一个方面有助于阻止我们感到满足:我们头脑中那个微小的声音,它经常让我们相信,如果我们拥有或完成其他事情,我们的生活会更好。很容易看出,那些永远不会完全满足的早期人类比那些更容易满足的同龄人更具优势。那种挥之不去的不满之声会促使我们的祖先为更多一点,然后再多一点而奋斗。

今天,我们所有人都有某些共同的人类特征,这些特征促使我们不断追求更美好的生活。但这并不能解释为什么有些人似乎比其他人更幸福。我们可能会认为,幸福的人是那些最终实现了美好生活的人。然而,心理学家已经了解到,幸福更多地与性格有关,而不是与生活经历有关。

性格的力量
性格与人类天性不同,因为它因人而异。与此同时,性格在每个人的生命周期中都相对稳定。事件来来去去,但我们的特质和习惯性的反应方式仍然存在。

就幸福而言,事件会影响我们的感受,至少在短期内是这样。赢得彩票很可能会促使即使是最愤世嫉俗的人也会体验到幸福感的突然飙升。尽管如此,人们会习惯现状,并回到他们个人的幸福基线水平。正是这种固有的基线,或者说幸福的设定点,是性格的一个方面。那么,为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设定点呢?

1996 年发表的一项双胞胎研究指出了答案。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人员奥克·特莱根和已故的大卫·莱肯比较了共同长大或分开抚养的同卵和异卵双胞胎的幸福感得分的相似性。这些比较使研究人员能够确定幸福感的变异在多大程度上与我们基因的变异有关。他们发现,个体之间幸福感的变异约有 80% 可归因于基因差异。

当大多数人听到“基因”这个词时,他们倾向于认为是“从父母传给后代”。然而,在这种情况下,基因指的是基因以新颖方式结合在一起形成每个独特个体的特征。这一事实解释了为什么具有强烈基因成分的特征在父母及其子女之间或兄弟姐妹之间仍然可能差异很大。除非一个人有同卵双胞胎,否则这个人在基因上是真正独一无二的。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固有的幸福基线——很大程度上由我们的基因决定——这一概念与我们共同的人类天性结合起来时,具有重要的意义。习惯于现状的倾向解释了为什么,无论我们的生活中发生什么,我们都倾向于回到我们自己对生活满意度的个人设定点。

心理学家发现了一些性格特征,这些特征似乎在幸福感设定点高的人身上很常见。在 1998 年的一篇论文中,贝勒大学(现任克赖顿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克里斯蒂娜·德内维和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现任杜克大学)的心理学家哈里斯·库珀回顾了 148 项关于性格与幸福之间关系的研究。也许并不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发现,报告说自己更幸福的人也报告说自己更外向、友好、值得信赖和尽责。更幸福的人也更可能相信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并且不太容易焦虑和情绪波动。

与幸福相关的性格特征似乎也是与个人成功和成就相关的特征。幸福(或至少是满足感)可以通过努力工作和决心来赢得吗?毕竟,这难道不是美国梦的核心信念吗?

目标 + 成就 = 幸福?
美国资本主义建立在我们能够通过努力工作获得或购买幸福的假设之上,这种信念助长了竞争和消费主义。研究表明财富与幸福之间缺乏相关性,这让人对这一假设产生怀疑。但是,争夺财富不仅仅是一种实现幸福的无效方式;它还是不幸的根源。

心理学家将我们倾向于将自己与那些条件更好的人进行比较的倾向称为“向上比较”,众所周知,这会产生不满。迈克尔·R·哈格蒂来自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管理研究生院,他使用美国国家民意研究中心在 1989 年至 1996 年间进行的美国调查数据,研究了幸福感与社区财富分配之间的关系。他发现,一个社区内的收入差距越大,其居民对生活的满意度就越低。哈格蒂分析了 1972 年至 1994 年间收集的美国和其他七个国家的数据,发现一个特定国家内的收入不平等程度越低,生活满意度的平均水平就越高。

似乎当我们意识到其他人比我们过得更好时,我们自己的满意度就会下降。相反,向下比较(与那些比我们过得更糟的人相比)往往会让我们更加感激和满足。坏消息是?向上比较似乎更自然而然,这种倾向可能是由大众媒体助长的。

即使我们没有与他人直接竞争,我们倾向于将幸福与目标实现联系起来也是适得其反的。尽管还需要更多的研究,但佐治亚南方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D·麦金托什和佐治亚大学的伦纳德·L·马丁推测,反复关注实现目标的人不太可能幸福。

我们可以将每个人都想象成落在将幸福与目标实现联系起来的连续统一体上的某个位置:从“非连接者”到“强连接者”。麦金托什和马丁说,成为强连接者的问题在于倾向于痴迷于实现特定目标。由于相信幸福取决于实现这些目标,强连接者往往会在目标未实现时感到焦虑和压力。他们认为,幸福只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实现。但是,当他们的目标最终实现时会怎样呢?

在珍视的目标实现之后,习惯化就会接管,强连接者会像其他人一样回到他们之前的幸福基线水平。但是,当一个强连接者意识到他或她的幸福水平没有永久改变时,这个人通常会得出结论,幸福就在下一个地平线上。

心理学家发现,我们人类很擅长在未来方面欺骗自己。我们倾向于相信,我们获得更多幸福的前景比我们目前的处境要好。这种倾向受到媒体和广告的助长,它们承诺通过某些购买或成功获得更大的满足感。坚持作为强连接者的人倾向于选择新的目标,并坚信这一次他们找到了通往幸福的“真正”道路。

继续将幸福与目标实现联系起来的选择可能会因观察而得到加强。难道不似乎成功人士更幸福吗?研究支持这种联系,但方式与我们通常假设的不同。

柳博米尔斯基的结论是,成功与幸福有关——但幸福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最可能的解释是,幸福的人具有其他有助于成功的性格特征。此外,积极的心情很可能导致更大的动力,以及来自他人的合作。但是,如果你的性格天生不阳光,你如何才能获得幸福(以及随之而来的成功)呢?

顺其自然
克莱蒙特研究生院的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得出的结论是,那些倾向于更幸福的人是那些报告体验到他所谓的“心流”的人。契克森米哈赖在 1975 年出版的一本书中创造了这个术语,这本书是基于数百次访谈。此后,他出版了几本关于心流的书籍,他将心流定义为对个人来说本质上有趣且有动力的体验,因为他或她完全沉浸其中。这并不是说心流体验必须是有趣的(尽管通常是),而是说心流涉及完全投入。手头的任务既不太无聊也不太令人沮丧;它具有足够的挑战性,需要一个人全神贯注。

通过融入心流的概念,西方心理学接受了东方的正念概念,正念要求其修行者不带评判,只关注当下——沉浸在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中。不幸的是,这种心态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并非 norm;这是一种需要练习的技能——例如通过冥想。

为什么报告说体验更多心流的人也倾向于更幸福?从卡尔·罗杰斯到弗里茨·皮尔斯等杰出的心理学家都将心理健康描述为活在当下。幸福与心流之间的联系可能与心流体验需要完全关注当下这一事实有关。当我们完全投入到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事情中时,就不可能关注过去或未来,也不可能感到不自在——所有这些都倾向于破坏对生活的满意度。

越来越多的关于幸福的研究并没有指出任何简单的答案。幸福的根源错综复杂,但了解我们头脑固有的运作方式确实为我们提供了机会,让我们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对如何投入精力和时间做出更好的选择。心理学研究似乎支持许多非心理学家之前所说的话:幸福不是最终的目的地,而是对旅程的欣赏。

(延伸阅读)

  • 主观幸福感:三十年的进步。埃德·迪纳等人发表于《心理学公报》,第 125 卷,第 2 期,第 276–302 页;1999 年。

  • 真实的幸福:运用新的积极心理学来实现你持久满足的潜力。马丁·塞利格曼。自由出版社,2004 年。

  • 幸福的假设。乔纳森·海特。基础书籍,2005 年。

  • 幸福:微笑背后的科学。丹尼尔·内特尔。牛津大学出版社,2006 年。

  • 偶然的幸福。丹尼尔·吉尔伯特。阿尔弗雷德·A·克诺夫,2006 年。

SA Mind Vol 18 Issue 1本文最初以“为什么幸福如此之难”为标题发表于SA Mind 第 18 卷第 1 期(),第 36 页
doi:10.1038/scientificamericanmind0207-36
©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