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注(7/2/24):本报道已更新,包含关于飓风“贝里尔”近期发展的信息。
上周五,大西洋形成了一个新的热带低压。仅仅两天后,它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四级飓风,并在周一在格林纳达的卡里亚库岛登陆。当地时间当天晚上晚些时候,这场名为“贝里尔”的风暴成为五级飓风,这是大西洋盆地有史以来最早的五级飓风。
如此快速增强现象发生在大西洋飓风季的早期,并且发生在那个地点,这让气象学家们感到震惊。
支持科学新闻报道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考虑通过以下方式支持我们屡获殊荣的新闻报道: 订阅。通过购买订阅,您正在帮助确保未来能够继续报道关于发现和塑造我们当今世界的想法的有影响力的故事。
美国国家飓风中心(NHC)的高级飓风科学家埃里克·布莱克在X(原Twitter)上的一篇帖子中写道:“‘贝里尔’正在以所有错误的方式改写历史。”
鉴于风暴发展的总体有利条件——尤其是极度温暖的海洋水域,本季可能不会只有这一个异常的飓风。迈阿密大学的飓风研究员布赖恩·麦克诺尔迪说:“我认为这有点像是飓风季节的一个凶兆。我认为我们会看到一些非常惊人的异常事件发生。”
在大西洋飓风季于6月1日正式开始之前,NHC预测,到本季于11月30日结束时,可能会出现17到25个命名风暴。(风暴一旦达到热带或亚热带风暴强度,即风速至少达到每小时39英里,就会获得名称。)在这些风暴中,预计有8到13个将成为飓风。其中4到7个飓风可能会增强为主要飓风(三级或以上)。这是NHC预测的命名风暴数量最多的一次;大西洋飓风季平均有14个命名风暴、7个飓风和3个主要飓风。
这种前景主要有两个因素在起作用。首先,整个大西洋、加勒比海和墨西哥湾的水域异常温暖。麦克诺尔迪说,现在“那里的海洋温度看起来就像9月份大西洋飓风季高峰期一样”。
其次是近期厄尔尼诺气候模式的衰退以及今年可能出现的拉尼娜现象。这两种气候模式之间的摇摆不定会改变热量释放到大气中的方式,从而对大气环流模式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厄尔尼诺现象会导致大西洋上空出现更多风切变,这可能会撕裂风暴,而中性或拉尼娜条件则可能使大气更利于新兴飓风的形成。
“我认为这有点像是飓风季节的一个凶兆。我认为我们会看到一些非常惊人的异常事件发生。”——布赖恩·麦克诺尔迪,迈阿密大学
鉴于这些因素,“贝里尔”正是气象学家们所担心的那种风暴。麦克诺尔迪说:“进入本季,这场风暴是我们一直在谈论的事情之一”,即“看到风暴在通常不会形成和增强的地方和时间形成和增强”。
麦克诺尔迪说,在“贝里尔”之前,还从未有已知的飓风在六月份在如此偏东的地方形成。唯一一次接近的是1933年破纪录的飓风季,当时的风暴还没有被命名。“贝里尔”也成为大西洋有记录以来最早的四级飓风;之前的记录保持者是2005年7月8日的飓风“丹尼斯”——那也是一个惊人的飓风季。周一晚些时候,“贝里尔”打破了那个飓风季的另一项记录(也是产生飓风“卡特里娜”的那一年),成为有记录以来最早的五级飓风,提前了两周。之前的最早五级飓风是2005年7月16日的飓风“艾米丽”。麦克诺尔迪说:“你肯定不希望打破这些年份的记录。”“贝里尔”也是有记录以来七月份发生的最强的大西洋飓风,最大风速为每小时165英里,超过了“艾米丽”每小时160英里的风速。
如此强烈的飓风通常不会在季节的早期或如此偏东的地方形成,因为通常条件不太成熟。夏季早期海洋温度往往较低。而且,每隔几天从非洲西海岸涓滴细流而来的低压系统——这可能成为飓风的种子——经常会遇到撒哈拉沙漠的沙尘暴,从而扼杀风暴的发展。
出于类似的原因,“贝里尔”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爆发式增强,这对于本季早期的风暴来说也是非典型的。唯一可比的风暴发生在八月和九月的大西洋飓风季高峰期附近或高峰期,那时有大量的海洋热量来为驱动飓风的对流提供燃料。快速增强的定义是风暴的风速在24小时内跃升至少每小时35英里。“贝里尔”在同一时期内风速骤增了每小时63英里。几项研究表明,随着气候持续变暖,将有更多风暴经历快速增强——并且增强速度更快。
如此巨大的强度在短短一两天内跃升,可能会使风暴路径上的地区措手不及。向风群岛尤其如此,那里很少发生主要飓风。上一次如此强烈的风暴在距离“贝里尔”袭击地点100英里范围内的是2004年的飓风“伊万”,它以三级风暴的强度袭击了格林纳达。麦克诺尔迪说:“称之为异常现象都是非常保守的说法。”
“贝里尔”可能在向风群岛造成了相当大的破坏。“在迈阿密,这将是一件可怕的事情,那里的所有建筑都是混凝土结构——它拥有全国最严格的建筑规范,”麦克诺尔迪说。对于这些加勒比海小岛,“它可能会彻底摧毁它们。”美联社最近援引报道称,格林纳达的卡里亚库岛和小马提尼克岛遭受了重大破坏,但表示很难评估,因为“通讯基本上中断了”。
“贝里尔”可能不会是本季最后一个创纪录的风暴,因为预计有利于飓风的海洋和大气条件将继续存在。麦克诺尔迪说:“我确实怀疑这不会是最后一个让我们感到惊讶的风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